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300亿改造深圳最古老村落:文化保护还是城市开发?

2016-07-04 11: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深圳罗湖的湖贝古村高空投影图

湖贝村南门门楼里有神位,经常有村民来上香供奉。 南都记者 胡可 摄

300亿改造湖贝古村:文化保护还是城市开发?

为了完整保留下湖贝旧村南坊,一批专家、学者发起“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在周末连续两天开展“共赢的可能”“对话湖贝”学术讨论会。发起方认为,湖贝旧村南坊是深圳中心城区内保留的最后也是格局最完整的一座古村,应当完整保留并继续活化。

但是,这两场讨论会,却几乎没有来自原村民的声音。而据南都记者走访调查,湖贝旧村居住环境恶劣,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原村民对于城市更新的意愿十分强烈。法律人士也指出,原村民的合法权益是第一位的,如果外界一味要求整体保留,实质上是剥夺了原村民的选择权。

在城市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究竟如何平衡?城市记忆的保留与权利主体的诉求,应当如何抉择?这些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湖贝城市更新项目的变数。

专家:存留一个“木乃伊般”村落

随着湖贝城市更新项目开工日期的临近,发展商频频造势,近日“华润置地投资300亿”的新闻更将其推向风口浪尖。一批专家、学者、建筑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在最新发布的一档旧改宣传片里发现,湖贝古村并没有得到完整性保护。于是,他们共同发起“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对湖贝旧改项目的现规划方案提出了设计上的优化和建议。

发起专家认为,现有规划方案对于古村保护范围和开发策略存在一些问题:如张公祠紫线范围远不足以覆盖15000平方米的古村核心保护区、在古村最有历史价值的区域内大量开挖地下空间无法原地保护古村格局、在协调周边绿地和公共设施方面尚有可调整的余地等。

深圳历史学者廖虹雷称,1987年出版的《深圳地名志》中,深圳有1500多个村落。1992年再次普查时,深圳有1200多个村落,而到了2012年,只有不到200个了。在深圳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更新中,已经有80%、总计1200座村落被拆除,平均每个月有四座村落在遭受拆除的命运。

而令专家痛惜湖贝古村的不仅是它的格局完整,还在于湖贝古村是明末清初建立的“深圳墟”的一部分,是深圳名字起源与核心地区变迁的历史线索与空间证据。

曾经成功保护下平遥、周庄、乌镇、替丽江“申遗”成功的82岁高龄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更是于昨天特地抵达深圳,实地调研湖贝旧村。“湖贝村建筑本身没有深宅大院,没有建造特别精巧的,年代也相对比较近,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但这古村好就好在是在新建的大城市之中心存留的即将成为一个‘木乃伊般’的村落。这里留存了生活习俗,有原生态的生活的原型,这种原型很难找到。我看到古村的时候,特别兴奋的是这里的民俗,而且这种东西往往被抛弃了。”阮仪三说。

原住民:期待城市更新,希望利益受保护

“对于城市更新,原村民都是很期待的。”湖贝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齐心说,“古村保留是好事,但村民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保护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保护。”

据介绍,2012年9月23日,第一次股东会议暨湖贝旧村城市更新意愿表决大会上,1000多名湖贝股份公司股民签字表决改造意愿,超过97%的股民在会上举手同意并签字。“这么多的原居民同意改造,是希望能对这片老旧的区域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张齐心说,目前湖贝南坊560户老房中有53户属于D级危房,有一半被评定为危房。

年近七旬的张莲(化名)是湖贝旧村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她对南都记者说,“今天你们碰到我是运气,还住在这个村里的村民可能就剩两三个。”而即便是她,如今来湖贝旧村也多半是“客居”,大多数时候她都住在布吉三室一厅的大房子里。

张莲在湖贝旧村的家完全可以寻着气味找到。如果你走到一条只够一人通过的小巷子,尽头处飘来一股异常浓烈的活家禽味道,那这个气味的对面就是张莲的两层小楼。小楼的一层被当作了仓库储存杂物,二楼不到40平方米的房间里则居住着张莲以及她儿子一家六口。

推开一层的小铁门,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到:虽说是二楼,但却并没有楼梯,用铁皮焊接的不到半米宽、十分陡峭的梯子,是上到二楼的唯一路径。快七十岁的张莲却不觉得危险,“我上上下下几十年了,早就习惯了”。

对张莲来说,湖贝村拆迁早已不是新闻,“我都听了七八年了”。虽然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的光阴,她却显得并不留恋这个老村子。“村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现在住在这里的都是在附近做生意的人,你看这个条件也是比较困难的”。她更关心的,是房子如果被拆,到底可以补偿多少钱,这个钱要怎么分。

专家建议

政府买断古村房地产 先将矛盾搁置

在两天工作坊的讨论以及听取阮仪三先生的专业建议之后,“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提出了名为《湖贝再共识》的针对性意见,专家们希望,湖贝古村以及深圳所有古村、古旧建筑都是深圳城市共有的历史文化资产,即使没有列入任何保护名单,只要是超过30年以上(包括特区早期的历史建筑)的老建筑,都应采用“先予保护”机制来处置。据专家透露,近期深圳市龙岗区已经率先制定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管理办法》,实现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有章可循,建立城市更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活化”保护利用。

而利益相关者并不想保留古村,怎么办?专家们认为:“保护古村古建首要的是理清产权及责任人。如果开发商和物业所有者不能认识古村老房的历史和未来价值并加以完整保留和善于活化的话,首先建议:由开发商按已谈判条件赔偿村民后,将古村土地和房产转为政府拥有(已有平湖片区城市更新成功采用此办法对围屋进行保留和产权转移);或者暂时把古村土地从湖贝旧改范围中‘切割’出来,由政府买断土地,先将矛盾搁置。此两种方式都不影响旧改项目的正常运行。”

回顾

500年历史的村落

湖贝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原住民世代相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保有三纵八横的村落结构,保存有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建的宗祠,另有门楼、水井和200多间民居,是典型的广府系坊巷式排屋村;怀月张公祠内,梁架、拱斗等采用花岗岩材料,深圳地区不多见;是深圳墟仅存的部分,见证着深圳历史的发展脉络;是罗湖区目前保存得最好、范围最大的清代古村落。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规划系主任杨晓春介绍,“湖贝古村78处传统风貌建筑,1处优秀历史建筑张公祠、18处一般历史建筑、59处传统风貌建筑,是深圳中心区最直观古老的发源地标本。”

统筹:南都记者 郭锐川

采写:南都记者晏婵婵 黄璐 谢湘南 陈博 崔欣 郭锐川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