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应有序推进山地新型城镇化步伐

2016-07-22 10:3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黄勇

西部大开发特别是2010年以来,贵州城镇化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贵州城镇化进程仍较滞后,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质量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总体上看,贵州城镇化发展既面对诸多难题,更面临巨大机遇。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向“圈-带-群”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发展以贵阳-贵安为核心的黔中城市群,提高贵阳在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大力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构建都市化、城市化连绵带。加快县级城市、旅游明星城市、特色镇的扩容提质和培育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同城化步伐,进一步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发展城镇组团。逐步形成“黔中城市群——区域性城市组团——次区域性城镇组团——特色小镇”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镇发展定位研究,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着力强化居住、商务、产业、教科文卫、基础设施和生态休闲娱乐等各类城镇功能集聚区建设,推进“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完善城镇宜居宜业功能,切实提高城镇吸引人口聚集的能力。优化街区路网结构,促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提升城市集散效率。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统筹新老城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城镇的文化元素建设,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和民族文化,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厚重、时代特色鲜明、民族风貌突出的美丽城镇。

加快产业发展,解决城镇产业空心化问题。坚持产业为基、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把就业和生计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加快构建城镇产业支撑体系,推进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产城融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覆盖,强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实现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扩张,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包容性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因此要优先解决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重点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等公共服务。切实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服务,加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的“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农民相关权益的实现形式,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完善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不断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和难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实行城市基础设施财政转移增幅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行市政债券。在城市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继续扩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合作步伐,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探索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公商协同、以商补公。完善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法制保障,严格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镇。推进公共决策公示、公共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育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加快研究制定山地特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原则和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制定和出台人口、土地、资金、住房、生态环境等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在城镇投融资、人口市民化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贵州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