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适应新时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推动城乡规划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融合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城乡规划和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研讨会”。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发表讲话。她从自身经历出发,阐述了促进城乡规划学和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四点建议。
黄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教授级高工
我是学建筑出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高速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建设。在这三十年中,面对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各类问题,我们很多时候习惯用工程思维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绝大多数城市规划师和相关专业人员都是工程类专业出身。但三十年城市快速建设后的今天,如果再单纯用工程思维来看待复杂城市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方法失效、工具不适的短板,更进一步分析专业人员的基础训练,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科在源头上缺少补给和基础储备,目前除了大尺度区域和地理传统的规划外,基本上限于物质空间的设计与规划,不会用公共政策、管理制度、社会构建等方法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在任北京市规委主任的十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扩展,但这一过程比较艰难。因为我们规划与建筑学科教育的基本思路比较局限于开山建路、拆建房屋、修建下水道等内容,工作的对象往往不是直接对着人,而是物质空间对象。譬如交通专业,专业人员的构成基本上是道桥工程,很少有城市交通管理和政策等软学科的。
我在欧美留学时要选课,也关注他们的学科建设,他们的城市学科主要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物质规划的urban planning,另一类是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有关的urban policy。针对实际中的城市综合问题,非常需要有综合的专业队伍和学科支撑。所以我们应当尽快从源头上促进城乡规划学和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建设发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
在具体工作中我发现,无论是政府部门的规划管理人员、还是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这样的专业技术队伍,会审批会协调、会画大尺度城市空间结构图、画地块控规图、制定规划指标、会写固定格式的文本说明,但是,不会起草和策划城市规划的实施政策和公共政策。今后,城市规划面对社会和各级政府,更多的表达是以公共政策方式的,这是城市规划方式的转型需要,而我们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不会做,一是因为过去只会画图纸指标,而这种蓝图式管理是很静态和被动的;二是因为基础学科过于独立,规划专业队伍专业单一,较少吸收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因为语境和方法不同。要重视城市规划、城市研究、城市管理的人才或专业交融问题,今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样的学科交融非常必要和急迫。
我提四点建议:
第一,要把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今后全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主线和大事。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统筹,其实就是对我们目前城市工作的在整体性上的要求,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衔接非常重要,哪一个环节做不好或衔接不好,城市工作都出问题,这个统筹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工作方式转型,也要学科建设适应这种转型。
第二,学科和跨学科的融合和建设,必须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现在城市规划工作遇到的挑战很明显,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工具,我们都有很多的不适应性,有些问题是行业和专业墨守成规造成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应用型学科,应该及时与时俱进,面对的问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变、机制体制要变,如果这个应用型学科不适应这种真实现实的变化,这个工具就没有用了,就会被淘汰。
第三,要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研究跨学科的融合和建设。一个学科的形成、成熟是经过长期建构和锤炼的。城市规划是一门经典的学科,经过城市初期形成、工业化、后工业化和今天的网络时代的变化,在学科内容和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科要年轻些,但一直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变迁相伴着,今后会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融合作用,但要在现有的学科基础上逐步研究推动融合的方式和程度。
第四,可以委托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两个学科委员会先做基础性研究,和教育部门商议,达成共识。可以先实践,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为目的,推动各项工作的改革。另外,还要关注继续教育,城市规划和公共管理的跨学科培训,非常适合一线的政府官员,包括书记、市长、规划建设和发改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希望先从这里入手。
(标题为编者所加)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