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综合管廊首次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 将提升综合承载力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将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个公用隧道,就像公寓一样,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一代城市基础建设模式。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其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强城市宜居度和承载力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特别是去年4月厦门被列入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以来,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突飞猛进,不仅工程项目快速推进,更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记者昨日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厦门还要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约70公里,总投资约58亿元。
早在2005年建设翔安海底隧道时,厦门就同步配套建设了干线综合管廊。如今的翔安隧道不仅是车辆进出岛的重要通道,还是供水管、排水管以及高压电缆等管线的通路。2007年开始,在湖边水库片区结合岛内旧城改造,厦门修建了全省首条城市干支线综合管廊,并陆续建设了集美新城核心区、翔安南部新城综合管廊。目前厦门市已投入使用干支线综合管廊24.58公里,缆线管廊50.46公里,完成投资约23.97亿元,纳入综合管廊的各类市政管线超过270公里。目前在建的干支线综合管廊达52.68公里,缆线管廊31.17公里。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厦门勇于实践,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试点燃气、污水管道入廊及综合管廊结合防洪排涝的建设工作,还根据财政部、住建部要求,采用PPP模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根据《厦门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至2030年,我市规划在翔安新机场片区、马銮湾片区、软件园三期、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现代服务业基地、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莲河片区、邮轮母港等片区建设干支线综合管廊约152.8公里。
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创新,厦门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已经收获了令人赞叹的综合效益。首先,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湖边水库片区为例,原本有两条架空的高压电缆从该片区穿过,综合管廊建成后,高压缆线下地,一下子就为湖边水库片区节约出了22万平方米的土地供开发利用。从社会效益来看,综合管廊的优势更令传统的管线直埋方式望尘莫及,实现了管廊全覆盖的湖边水库片区近年来的破路开挖次数为零。2008年,我市在厦禾路、莲前路、云顶中路建设了总长约18公里的强弱电缆线管廊,8年来这几条道路也基本杜绝“拉链路”的现象。
厦门综合管廊 工程技术规范出炉
首次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
我市全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本报记者王协云摄)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殷磊 通讯员 薛榕)近日,市市政园林局、市建设局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了《厦门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试 行)》)。它不仅为厦门今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了技术标准和规范,更为全国综合管廊的发展提供了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其融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举措,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组织实 施,高水平运营管理,全力推动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除了大力推动工程项目建设,我市还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配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和规范标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厦门先后颁布出台《厦门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规划指引》,编制《福建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指 南》、《关于综合管廊使用费和维护费收费标准》、《关于加快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了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的制度支撑。此次编制出台的《规范 (试行)》则是在国家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基础上,结合厦门实际,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形成的规范我市综合管 廊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规范和标准。
【亮点】
首次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
《规范(试行)》 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把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与海绵城市、城市防洪排涝的规划建设相结合。譬如,《规范(试行)》就提出,“综合管廊设计时宜考虑海绵城市的雨水 入渗通道”,“综合管廊结构可与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调蓄池等海绵城市设施结合设置”,“在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低洼点、下沉式立交桥区域等易涝地段, 综合管廊设计宜与排水防涝设施相结合”等要求。市市政园林局的相关负责人指出,《规范(试行)》这些要求,有利于补齐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短板”,通过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消减洪峰的影响,避免城市陷入频频“看海”的窘境。
率先全国总结成熟施工工艺
在综合管廊的建设过程 中,厦门在全国率先总结出了一套完善、成熟的综合管廊施工工艺——预制悬拼法。它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还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具有减少施工扰民,节约材 料、节能环保与降低排放的优点。《规范(试行)》列出了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断面标准化技术规定,为综合管廊的施工起到了传经送宝的作用。
创新性地把管廊建设融进地铁建设
在修建地铁时,为沿线市政公用弱电管线预留空间,待地铁通车时,缆线即可入驻。至2020年,厦门地铁计划建成148公里,依托地铁建设的弱电缆线管廊 也将同步建设。我市创新性地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融进地铁建设,为全国首创。《规范(试行)》提出了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的设计相结合的技术要求, 这也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规范。
垃圾气力输送管道有望纳入
垃圾收运不用车载人运,全靠真空管道运输, 垃圾流密封、隐蔽,有效杜绝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闻不到臭味,听不到噪音,生不出蚊蝇,还能有效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和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未来厦门的地下 综合管廊还可望把垃圾气力输送管道纳入其中。《规范(试行)》提出,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垃圾气力输送管道、空调水系统 管道等城市工程管线可纳入综合管廊。
【相关】
海绵城市五年内
将达150平方公里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本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薛榕)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借助“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雨洪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 涝标准,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全面达到50年一遇。我市还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 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到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区域面积要达到150平方公里。
2015年4月,厦门入选国家首批海绵 城市试点城市。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得以快速推进。一批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快速铺开,取得明显的成效。厦门还在全国率先 贯彻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并通过完善地块建设类项目审批与方案评估,以及在试点片区探索雨水排放管理制度等做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充分贯彻。
厦门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规划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从而引领海绵城市的建设。特别是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厦门着力专题编制海绵城市规划,绘制成视野宽阔、远近结合的发展蓝图。
在技术层面,厦门还成立了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指标审核单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标准出台,为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保驾护航。
厦门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采用PPP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机制,打造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能力。PPP模式让具备技术实力 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竞争性磋商等市场机制选择最佳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对象,能够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的建 设与运营管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