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建设和管理需尊重自然规律

2016-08-09 10:0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史 春

城市建设管理必须秉持尊重自然的方式方法。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的做法,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和城市治理实际,统筹推进包括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共同组成的“大排水系统”建设,注重区域联动合作,建设一批跨区域的防洪排涝工程。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和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成分。笔者看来,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是导致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水面面积是调蓄城市内涝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城市市区河湖由于被侵占而缩窄或淤积,导致蓄泄洪能力降低。甚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河湖被填埋。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规划建设不同步。城市规划建设“重地表、轻地下”,排水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城市排水系统先天不足,存在城市排水标准低、地下管网落后、城市地面硬化率过高、排水能力严重不足等现象。部分公众防洪意识淡薄,人为挤占防洪排涝设施,肆意在河道上乱搭乱建,致使其泄洪能力锐减,形成了大雨大涝、小雨小涝的局面。

实践证明,人类如果敬畏天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便能够和谐相处,大自然回馈给人类的则是风调雨顺。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体现尊重自然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根本减少城市内涝等灾害发生,使城市焕发生机。

首先,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统筹协调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经济利益与生态效应。生态文明既要生态优、环境好,也要经济强、百姓富。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适合本地特色、适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浙江省对26个刚摘去“欠发达县”帽子的县市区,今后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考核生态、民生等指标。立足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让昔日的“欠发达”早日转型成为“绿富美”。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其次,尊重自然,科学预测洪涝灾害。山洪灾害往往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要尊重自然规律,认真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谋划防治对策及防御应急预案。雨季来临前,水利、气象、环保等部门应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作,做好雨情、水情的预测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第三,加大环保工作力度,从源头上降低灾害的发生。各级环保部门在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要重点审查项目是否会造成当地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同时,加强对在建工程的环保监督,若在建工程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要依法停止项目建设,促使建设单位按水土保持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恢复山区被破坏的植被,提高山区雨水涵养能力,减慢降雨后形成地表径流的速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降低山洪灾害的发生。要避免因开矿、采石、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加强山区城镇和居民点建设管理,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灾害易发区、沿河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切实减轻山洪灾害损失。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环境违法行为。严禁滥采乱挖、侵占河道、泄洪道修路建房以及围湖造田的行为。

第四,学习借鉴国外防洪排涝先进经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拓展治理思路,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城市治洪治涝经验,破解我国城市的内涝顽疾。下水道系统是大城市应对暴雨的第一道防线。新加坡、纽约、东京等城市为此专门成立了综合的城市水道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城市下水道系统建设。同时,持续加大对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打造高效科学的城市排涝体系,纽约市在借鉴联邦政府保险法的基础上,强制性出台了城市防内涝的地方性法律。伦敦地方社区和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政策明确要求,规划当局在其公布文件中要考虑洪灾风险及管理。伦敦注重秉承生态环保理念,深挖城市防洪排涝潜力,通过大力推动采用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来管理地表和地下水。东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兴建大型地下水库,以循环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排涝压力。

城市建设和管理必须秉持尊重自然的方式方法。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的做法,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和城市治理实际,统筹推进包括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共同组成的“大排水系统”建设,注重区域联动合作,建设一批跨区域的防洪排涝工程。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规划、水景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建立区域性的水生态走廊,努力保持水系的原有自然形态,实现水与人的和谐共处。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