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定位将发生变化,未来建设目标将从2020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转变为2040年的全球城市。
6月21日,上海组织专门研讨会,聚焦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讨论“迈向全球城市的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
然而,如何成为全球城市,对于上海是一个新鲜课题。尤其是时间跨度较长,也使得在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中,规划20多年后的产业变得艰难。
城市定位变化
会议甫一开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珊就抛出了一连串问题:有经济学家断言,10年或20年内,中国50%的企业将消失。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如何定位未来产业方向,新的产业体系下会产生怎样的新业态?对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以及就业分布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规划方面,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周亚举例称,25年前上海正在进行“八五”规划,彼时上海GDP大约700多亿元,服务业占比30%多。“现在研究2040年上海成为全球城市,就不得不考虑到2040年全球产业结构的技术革命、趋势是什么。”周亚说。
近年来,包括营改增、自贸区等改革率先在上海落地,尤其是后者,表明上海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将更多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在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的城市定位已经发生变化: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2040年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
与此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相比,全球城市要求上海在全球城市格局中成为类似于纽约、伦敦、东京等的重要“全球性节点”。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曾撰文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交互作用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相互连接而进入全球网络,成为节点城市。
除了一般的节点城市外,还涌现出一些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的主要(基本)节点城市,即全球城市,在全球经济协调与组织中扮演超越国家界限的关键角色。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说,要成为全球城市,就要求上海一定是全球性的要素流动与配置的中心,对全球生产要素的价格有重大影响力,有全球性的商业机会和投资吸引力等。
变化中的产业布局
与之相匹配,上海也需要有一个新型的产业体系。
“我们要考虑在全球分工合作中处在什么位置。”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说。
目前,上海第二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基本形成。六大产业GDP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服务业一共13个行业,金融、批发、零售、房地产业和租赁以及商务服务业的GDP占全市服务业生产的65%。
不过,孙珊表示,目前上海经济依然对重化工、房地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投资拉动有依赖,同时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服务业能级有待提升,包括人居、交通、人才政策、产业配套等的综合发展环境支撑不足。
而要成为全球城市,就必须明确2040年哪些产业已经被淘汰,哪些产业会兴起,按照目前上海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容易聚集什么产业。这一切都需要正在编制中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给出准确答案。
梁信军建议,移动互联网以及与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崛起关联的行业,都毫无疑义地充满机会。
芮明杰则建议,未来30年上海产业选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由重入轻,加减乘除”。也就是说,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化,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代表未来发展的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是推动重资产产业的升级,发展高端、高效、高附加价值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同时减去一些制造化的内容,尤其是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
所谓的乘除,则是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使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同时用一些新兴产业替代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能耗比较高的产业,从而成为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数据、新材料、互联网等产业。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