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郁琼源)海绵城市建设难在哪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近日出版的新书《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六大问题,要疏通自然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我们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用无度的水利工程来试图防范我们的水患。但水患越来越严重,裹住了大自然的那双脚,江河自己不能调节雨涝。许多城市或是靠埋排水管道,或是靠疏通和改造下水道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结果是治标不治本。”俞孔坚说。
俞孔坚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当前的问题有:理解不到位,没有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部门隔阂,有些城市的观念陈旧,阻碍海绵建设工程;被商家错误引导,以为铺渗透地砖和管道及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绵城市;投资渠道不畅,只热衷争取国家补助,没意识到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义务;误以为建设成本很高,被社会投资商夸大工程,PPP模式不健全;资本主导,技术支持缺乏。
“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建造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建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减小城市排水管压力。建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四分之一。”俞孔坚说。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