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016-08-12 11:05 来源:南报网 作者:宋广玉

日前,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的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明确下半年任务,对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城市工作的最新精神、做好我市城市工作作出部署。

专家在畅谈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时表示,此次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南京建设特大城市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体现了南京对城市工作的重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作为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被赋予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特殊使命,未来城市发展须关注“高、聚、同、通”四大要素,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产业体系

建设符合特大城市发展需要的产业体系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黄南: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城市的繁荣带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此次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将城市工作作为重要议题之一,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现代功能、文化特色、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南京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体现了南京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大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此次市委全会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改造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凸显了南京产业发展的特色。从世界特大型城市的产业演进过程看,产业都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契合了城市功能提升、布局优化以及城市地位变化的需要,使城市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并不断集聚发展要素,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因此,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才是符合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的,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我认为,符合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的产业体系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遵循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最符合城市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体系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世界每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产业体系都不是在某一时期构建起来的,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演进,产业体系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升级,带动产业体系不断升级并演化而成的结果。因为符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会具有较强的自生能力,产业发展获得的积累也最多,从而能够推动资源禀赋的不断升级,这样整个经济就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竞争力,并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

对南京而言,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和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出发,形成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并不断推动产业要素资源禀赋优势的升级。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形成符合城市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体系的关键。

第二,促进产业链体系的连续升级。

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是特大型城市保持竞争地位的重要途径。但产业链升级不仅包括三次产业的价值链间的升级,而且包含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企业功能的升级等多方面内容。从世界特大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看,这些城市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而且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具有一般城市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由于长期的持续攀升,同样具有了核心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促进南京产业链升级,应将如何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作为产业链升级重点,尤其要推动传统制造业价值链延伸,进一步巩固南京全国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地位。

第三,推动创新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是特大型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从目前世界特大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看,无论这些城市的产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差异性,但无一例外在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向依靠创新要素的方向发展。而技术发展也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了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促使城市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使特大型城市对资源的集聚和吸纳功能日渐增强,并产生更为强大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同时,技术创新发展也使城市经济扩展至更为广阔的范围,进一步增强了特大型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性。南京具有丰富的技术创新要素,但是这些要素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城市综合竞争力,需要城市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激发技术创新要素。

第四,加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产业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发展符合特大型城市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态势。同时,还需要城市软环境的提升,包括城市制度体系、信息流通、信用环境、文化及其氛围、政府的服务意识、公民素质等。现在,世界特大型城市竞争不仅体现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更体现在制度等软环境上。这要求南京不仅要重视产业结构、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因素,更要把加强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制度完善以及有效落实,不断提高南京对优质要素的吸引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

>>>关键词·发展要素

建设特大城市须关注“高、聚、同、通”四大要素

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王辉龙: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南京为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南京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地位在国家层面再次被确认提升。在城市群、都市区成为城市化发展主体形态的背景下,南京被赋予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特殊使命,这也是江北新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使命所在。完成好这一使命,南京未来城市发展须关注“高、聚、同、通”四大要素。

高,就是吸引高端要素。

在传统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竞争靠的是资源、人力资本等低成本比较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吸引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各类人才以及追逐他们的资本等高端要素,决定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持久竞争力。因此,南京应进一步吸引高端要素,并与都市圈城市协调、共享发展。

一是拓展城市功能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继续在交通、环境、人居等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在文化、卫生、教育等软件方面提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城市吸引力。

二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南京具有包容开放的城市性格,是我国较早对外开放和接受先进文化的城市之一,在新的开放型经济中,应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推开放。要丰富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内涵,集聚国际化企业和人才。

三是强化法治建设,维护健康有序的城市形象。要在全社会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城市荣誉感。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交通守法、公民诚信、自我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使得南京由内而外、由物质条件到精神文明方面都具有对高端要素的强大吸引力。

聚,就是形成中心、体现首位度。

在一个区域中,需要一个或几个增长极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南京将是各种资源集聚和交汇点,通过集聚效应提高所在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带动外围地区共同发展。根据规划,2020年南京人口达到950万,2030年达到1060万,南京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周边城市人口布局的调整。中心—外围特征将更加明显,同时南京城市规划空间不足的问题也将突显出来。因此,南京应在集聚和分散中做好平衡。

一是在区域分工合作中集聚创新资源。在理念上,应从追求科技成果本市转化率,向追求科技成果本区域转化率转变。进一步明确南京集聚创新资源做创新供给,周边进行产业化布局的区域格局。通过产业的融合促进南京与都市圈城市的融合。

二是进一步明确南京各区域板块的主导产业,促进创新型经济向南京高新区、新港高新园和江宁高新园集聚。要发挥好江北新区政策优势、腹地优势和东南科技创新带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优势。

三是以既有服务资源为突破口强化南京的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南京集中了所在区域主要的教育、医疗、旅游、交通和商贸资源,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很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要继续优化这些服务资源,通过均衡布局、向外延伸的方式,在减少对主城压力的同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

同,就是与周边地区的协同。

一个特大城市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就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形成一体化的市场。南京与都市圈城市文化相近、人员相亲、经济相通,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完成国家赋予南京的使命,带动长江中下游发展,南京应进一步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上的沟通协调。要尽量减少摩擦成本,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人员流动、货物运输等相关制度设计上,南京应多与都市圈城市沟通。不能因行政边界等因素而存在资源流通壁垒。

二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南京地铁正在向都市圈延伸,促进资源的流通应从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开始,尽可能减少交通阻滞,降低南京都市圈物流成本。

三是规划上加强协调。要加强南京与周边城市在产业规划、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上的协调,特别要加强南京港口资源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通,就是特大城市要有优质的交通枢纽资源。

南京的枢纽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更服务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南京要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优势,吸引各类要素资本向枢纽地区集聚,发展壮大本地区经济,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目前南京都市圈城市都把到达禄口机场或高铁南站的距离作为招商引资条件进行宣传。南京要进一步优化交通枢纽。

一是突出港、城、产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枢纽集聚区的规划要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我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相关区及开发区规划合理衔接,提升枢纽设施功能,构建现代化综合性的运输体系,通过功能匹配和产业协同提升枢纽型经济合力。

二是从空间、项目、产业、载体支撑上持续协调推进枢纽集聚区。交通要发展,除了国家在规划上给予更高定位外,还需要我市在自身建设上有充足的投入。三大枢纽要跟市区地铁等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形成有效的换乘和衔接。

三是以同城化为重点,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南京的交通枢纽要真正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就必须加强交通网络对接。另外,南京港也要加强与上海港的深度合作,用好相关政策,使南京真正成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

>>>关键词·精细治理

把有效的精细化城市治理细节沉淀下来

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周进萍:2016年,南京戴上了两顶“桂冠”:“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如何规避特大城市各类城市病,如何成为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并指出四条路径: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

南京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已经突破660万,城镇化率达到81.4%,城市化总体水平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只有把有效的精细化城市治理细节沉淀下来,固化为一种城市治理制度、一种常态城市治理机制,才能使城市治理和服务成为一种品牌,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精细化需要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复合化。

多元化要求在城市治理中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复合化则要求各主体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互相嵌入、彼此支撑,形成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治理体系。

政府的精细化体现在制度建设能够及时回应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侧重法规标准、信息化、行为监管等基础制度建设,做到制度设计的精细化、政策执行的精细化、协同机制的精细化、服务对象的精细化以及结果测量的精细化。

社会的精细化体现在专业服务能够及时回应日益多元的城市需求,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管理服务,提高效率、节约开支,弥补治理力量不足的问题。政府通过向社会转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转移职能,加快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推进城市治理社会复合化运作。

城市治理精细化关键还是在人,选择丰富的有效载体,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教育,倡导人人争做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建设者、维护者和监督者,让精细化标准成为全社会共识。

精细化需要城市治理方式法治化和智慧化。

精细化应以具备法律依据为前提,用法治化保障城市治理的科学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精细化应以智能信息平台为基础,用智慧化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精细化需要城市治理目标人性化和常态化。

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根本目标是推动落实更具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举措,寓服务于管理和执法之中,最大限度便利群众,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国家规划确定的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人口和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要素结构更加多样,内外关系更为复杂,人民群众诉求更加多元。精细化要回归到满足人的需求这个本源,瞄准市民最关心、最迫切、最薄弱、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尊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常态化也是精细化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对治理需求的精细了解,对治理技术的精密利用、对社会活力的精巧激活、对治理制度的精确设计、对治理工作者能力的精准提升、对全社会精准治理文化的提倡,形成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长效机制。

精细化需要城市治理体制网格化和扁平化。

城市治理精细化最终落实必然要理顺城市治理体制,做到目标具体、监管有据、责任明确。精细化治理的制度供给应当全面,制度之间的功能需要耦合,制度结构要形成严密的闭环。

网格化以网格为基础,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标准化网格和体制化网格,在南京市级层面建立统一系统,实现网格的资源整合、业务集成、互联互通,从而更快地发现问题、更好地处理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扁平化能够促进资源整合、工作联动,减少推诿扯皮,简化周转程序,克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街道应按照南京出台的《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平的考评结果应用体系,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精细化治理的积极性。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