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七星岩仙女湖景区里的火烈鸟。 广州日报记者邱伟荣 通讯员林荫 摄
珠三角将诞生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广东居民走进绿水青山将更便捷!记者昨日从广东省林业厅、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获悉,广东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0个、森林公园1086个。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之际,在广州、东莞、惠州成功的基础上,珠三角其余6个地级市力争到2020年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珠三角将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其中广州今年计划新增10个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广州市级管辖的增城林场、梳脑林场就有望年底转型森林公园向市民开放;至2017年,全省森林公园将达1493个,增幅约四成。
文/广州日报记者刘幸
国有林场转型森林公园
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大岭山林场在肇庆北岭山,仍然能找到砍树的痕迹。北岭山林场场长陈安告诉记者,以前林场每年砍伐1.5万立方米的树,林业工人仅能糊口度日。
不过自从北岭山森林公园开建,并向游人免费开放之后,林场工人从上山砍树变为上山种树。“去年仅砍了1万立方米的树,相当于少砍伐了5000棵大树,今后这个数字还将逐年下降。”陈安表示。
如今,走进森林公园成了街坊日常休闲健身的共同选择。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提供给广州日报的数据显示,两个公园每年均有30多万游人。广州东部的火炉山、凤凰山、龙洞森林公园,更是成为驴友周末探险胜地。驴友李先生是一自行车骑行户外运动组织的负责人,记者在肇庆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与其偶遇,其走了全国多地,但对广东森林公园的建设赞不绝口。
广州新增10个森林公园
封闭式林场变成开放式森林公园可谓是广东林场改革的写照。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广东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0个、森林公园1086个,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58.88%,全省森林面积达1.629亿亩,位居全国前列。
未来,将有更多林场变身森林公园向市民开放。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原有5个市级国营林场,分别是帽峰山林场、流溪河林场、大岭山林场、梳脑林场、增城林场。其中帽峰山林场、流溪河林场、大岭山林场是最早一批转型为森林公园的林场,帽峰山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在3个林场中诞生。而今年年底,经过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等,梳脑林场、增城林场也将向街坊开放。
记者了解到,升级后的梳脑林场、增城林场名字也有变化。增城林场将变身白水寨森林公园,梳脑林场变身白江湖森林公园。按照市林业和园林局2016年计划,广州今年将新增10个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新建设的森林公园位于天河、增城、白云、从化、番禺等区居多,主要建设内容是给居民提供爬山步道,就近“吸氧”。
广州新建7个湿地公园
今年广州除了10个森林公园,还有7个湿地公园正付诸建设。记者了解到,按照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到2017年,全省新增168个湿地公园。按照计划,2016年,广东省新增36个以上湿地公园,其中广州将建成7个湿地公园。
据了解,今年新建的湿地公园有挂绿湖湿地公园、白云湖湿地公园、流溪温泉湿地公园、贝岗湿地公园、赤坎湿地公园、海鸥岛湿地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等。记者从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获悉,每个湿地公园面积都在120亩以上,约10个11人足球场大。根据各个湿地公园现有地形的条件,工作人员将种植睡莲、菖蒲、芦苇等各种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吸引鸟类等动物入住。
除了广州,珠三角乃至全省其他地级市也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提上重要地位。广东省林业厅表示,目前正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大力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和以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水系,至2017年全省森林公园将达1493个,较2015年增幅约四成。
在此基础上,广东将力争到2020年,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生态优美、环境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其中,继广州、惠州、东莞之后,肇庆今年内可望成为珠三角9市中第4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
绿广东让丹顶鹤不思归
绿色广东,让习惯了迁徙的丹顶鹤也乐不思蜀。周五至周六,省林业厅组织中央及省市媒体走进肇庆开展“森林城市·森林惠民”主题宣传活动。记者从中获悉,作为珠三角最绿的城市,肇庆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抚育,广东成为丹顶鹤华南分布最多省份!
在七星岩景区仙女湖的丹顶鹤生态园,记者看见了十多只身形优雅的丹顶鹤,睡觉时单脚站立,吃饭时对泥鳅情有独钟。饲养员告诉记者,这里有独立公寓,找到伴侣的丹顶鹤可以入住抚育下一代。经过专业人士13年的饲养,鹤园累计成功孵化繁殖丹顶鹤近20只。目前,鹤园共有丹顶鹤40多只。
目前丹顶鹤园和周边的野鸟岛结合,组成了星湖湿地公园的主要观鸟景点。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