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综合管廊:“六大率先”模式获住建部点赞
集美新城和悦路综合管廊。 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在国内率先总结并大规模采用预制拼装法进行综合管廊施工;率先试点雨污水管和燃气管入廊;率先引入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参与建设管理;率先将弱电管线融入地铁现有断面空间;率先试行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率先出台管廊技术规范——厦门“六大率先”为全国综合管廊的发展提供了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8月5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住建部点赞厦门经验,并将“厦门模式”概括为“六大率先”,认为厦门已成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标兵和示范,值得在全国推广。
“主动融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化程度,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后劲,我们还在路上。”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场
地下管廊“包罗万线”
8月5日上午,艳阳高照,集美新城和美路,地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旁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室,红色的墙砖,尖尖的屋顶,林木环绕,从外观看,就像一栋别墅,安静屹立在路旁。
地下的大门打开了,宽敞的下坡通道,足可以容纳一部大块头的工具车轻松驶入地下管廊之内,考察团大队人马鱼贯走进这个城市的“肚子”,开始考察。
一眼望去,长长的地下走廊,内径达到5.6米,管廊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一旦一根管子出故障,施工车辆随时可以开进管廊之内,进行检修。
沿着长廊走入,绿色的墙体管廊内两侧都摆放了“超市货架”,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包扎严实的管线)就摆放在货架上,各种管线分门别类,有序地排放在货架子上。
在正在施工中的翔安西路综合管廊,一大截从工厂刚刚运到的双舱管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大家伙”采用预制拼装工艺做成,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大规模运用预制拼装工艺正是厦门地下管廊建设中的工艺创新,也是住建部认可的厦门建设模式“六大率先”之首。
所谓预制拼装工艺,是指在工厂里采用匹配法预制,对预制节段进行编号,让预制顺序与现场拼装顺序完全对应,然后运到现场,用架桥机或吊车,像搭积木一样,一段一段拼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管廊。这种做法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工期只有传统现浇工艺的1/4,同时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减少施工扰民,节能环保。
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亚杰介绍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厦门的预制拼装工艺不仅臻于完善,而且还形成了相关技术标准和上下游产业链,有效带动了装配式建筑业、装配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他说,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法已经形成了相关技术规范,相信对在全国推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点赞
全国首批试点厦门绩效第一
今年5月,住建部组织专家对全国第一批试点综合管廊建设的城市进行年度的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厦门位居第一,前五位依次是厦门、六盘水、白银、包头、长沙。
在密集调研了厦门翔安西路、新机场片区、集美新城、九天湖等多个厦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后,住建部相关领导高度点赞厦门的经验做法,认为厦门探索形成了“规划有统筹、建设有标准、管理有制度、资金有来源、运营有保障”的厦门模式。
住建部认为,厦门统筹规划,将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城市空间发展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统筹衔接、多规合一,建立起统一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使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得到大大提升。
高效、务实和迅捷,争做建设“标杆”,是厦门给人的突出印象。今年6月17日,住建部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厦门市快速反应,立即调整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将实现该片区大嶝岛地下综合管廊所有路段污水、燃气管道全部入廊,雨水管道结合地形地势选择有条件的路线入廊。
住建部在肯定厦门的“六大率先”的同时,也表示这些率先的做法,既提高了速度,也保证了质量,将是今后在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要推的事情。
揭秘
大胆创新成就厦门模式
这么多的率先,厦门如何做到?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用心思考,深入观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是厦门能够做到这么多创新举措的不二法宝。
工艺创新多。以老城区地下管网改造为例,厦门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建设较早,城市排涝设计标准较低,老城区建筑密集、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城市雨水管网的改造缺乏空间。面对这个难题,厦门探索通过建设附带排水舱的地下综合管廊,满足涝水行泄通道和其他管线的更新改造需求,集约利用了旧城区有限的地下空间,成功地闯出了一片天。
新城区则结合地势将雨水引入地下综合管廊。雨水管道坡度与管廊相近时,可将雨水管道纳入地下综合管廊内,自然排放;雨水管道坡度与管廊相差较大时,可设置单独的雨水舱,利用管廊雨水舱作为雨水线性调蓄池,平时将调蓄池里雨水进行处理后回用。
前瞻性的探索,是厦门地下管廊成功的一大关键。早在2011年建设集美新城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时,就开创性地将雨水沟槽和污水管纳入其中,设置了220米雨水沟槽和1560米污水管,目前均已投入使用。
除了工艺创新,厦门在机制、模式和投资主体等方面也持续创新。
起步早。厦门对地下综合管廊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在当年建设翔安海底隧道时,厦门就同步配套建设了干线综合管廊,并在2007年开始的湖边水库片区结合岛内旧城改造中,修建了全省首条城市干支线综合管廊。
机制好。《厦门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综合管廊收费标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综合管廊建设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的规划指引》,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形成综合管廊建设的机制强力保障。
模式新。在国内率先实行综合管廊企业化运营管理,2014年4月组建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全市综合管廊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厦门积极培育大型专业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企业。市财政将部分存量资金用于增强管廊公司资本金,以增强市场化投融资能力,并争取将管廊公司做大做强,辐射外地。厦门还在全国首个采用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创新;率先试水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确保可持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双双列入国家试点之后,厦门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继续率先垂范。在新的技术规范颁布后,厦门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把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城市防洪排涝的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城市。例如,“综合管廊设计时宜考虑海绵城市的雨水入渗通道”,“综合管廊结构可与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调蓄池等海绵城市设施结合设置”,“在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低洼点、下沉式立交桥区域等易涝地段,综合管廊设计宜与排水防涝设施相结合”等要求。
这两大领域的系统结合,有利于综合统筹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