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打造合肥与上海双城关系升级版

2016-08-25 10:23 来源:合肥日报

合肥与上海的双城关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逐步拓展的。回顾历史,合肥—上海的双城关系已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合肥—上海的双城关系已进入长三角城市群阶段,必须打造升级版,构建更加紧密、更高层次的新型双城关系。

合肥—上海双城关系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个时期上海虽然发展为一个沿海新兴城市,但与内地的一些大城市相比并不强大,除了具有临海又临江的区位优势和商贸航运优势外,工业、科技、教育几无优势可言。这个时候,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率淮军于1862年春进驻上海。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他出于强军救国的战略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在上海很快地办起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科教事业,这些都是上海由兴变强的支柱,为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都市和世界著名城市奠定了实业和科技基础。如近代军事工业的旗舰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民用工业的领军企业——轮船招商局。至于科教事业,当北京的晚清朝廷还在为办西学而争吵不休时,李鸿章和他的淮系集团已在上海静悄悄进行一场引进西学的革命,主要是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外国语言文字馆,从事西文翻译长达42年,出版了大批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成为当时全国传播西学的中心,还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外交人才,从那时起,上海就成为中国最大的人才基地和现代科学技术中心。李鸿章带到上海的淮军官兵,大多是合肥及周边地区人,他们都为上海由兴变强作出了贡献,还与当时上海从官方到精英阶层再到民间,都建立了很多人脉关系,并扩展到家乡合肥,发生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历史表明, 在合肥—上海双城关系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上海市实现了由兴变强的历史飞跃,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在上海成功进行的洋务活动,是上海市历史飞跃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正是上海由兴变强的合肥因素,开启了上海发展的新纪元。在上海市的发展史上,这些合肥因素应载入史册。

合肥—上海双城关系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如今。这个时期主要是安徽与上海广泛开展省市合作,上海帮助合肥的发展, 成为合肥由小变大的上海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更强了,但合肥市依然是一座经济落后的小城市,上海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很关心合肥市的发展,不仅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上海市作为长三角最大中心城市对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和社会还通过沪皖合作,积极支持合肥市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如今,在合肥发展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上海因素主要有四件大事:一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56家工商企业内迁合肥,为合肥输入了最早的现代工业基础,推进了合肥由消费性城市向工业城市、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型升级。二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期,一批上海知识青年下放合肥, 这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合肥与上海的双城关系虽然没有项目、资金、技术的支持,但却进入了民间,合肥与上海的双城关系又增添了“草根性”、社会性,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三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上海与合肥开展的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合肥的自行车、手表、洗衣机借助上海的品牌、技术发展起来,为合肥成为“轻工大市”、安徽成为“轻工大省”奠定了基础。四是进入本世纪,上海向合肥的产业转移,特别是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作为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两大核心城市之一,走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更加注重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 并且是从两城间建立更加密切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来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更加有利于两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说明合肥与上海的双城关系正在走向更深的层次。2012年,合肥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又在交通、贸易、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展开合作,合肥与上海的双城关系又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化。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上海双城关系的四件大事,是合肥由小到大飞跃的上海因素。因为这些上海因素的作用,促进了合肥市由5万人口的小城市发展成为400多万人口的二线城市,城市功能也由安徽的省会发展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在合肥市的发展史上,这些上海因素已载入史册。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合肥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把合肥都市圈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以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为标志, 合肥—上海双城关系已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面临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合肥与上海应进一步发展区域合作,在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共同使命中,打造合肥—上海双城关系升级版,构建更加紧密、更高层次的新型双城关系。

展望未来,合肥与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同一个综合体内,中心与副中心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合肥与上海因素都将会更广泛、更深入地相互渗透,对内、对外都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在对内方面,将会在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市场体系、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高层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上海因素会更多地进入合肥,带动合肥市及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合肥因素会更多地进入上海,增加上海市的要素供给和发展空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推进合肥与上海双城共同发展。在对外方面,合肥因素和上海因素会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上海自贸区经验会在合肥复制,合肥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战略后方,上海将成为合肥的对外窗口,通过“一带一路”更多地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的高端环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会强化协同发展,努力占领全球更多的科学技术高地,提高合肥与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格局。

面临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任务,上海与合肥两市政协于2015年9月提出构建“双城合作”的倡议,揭开了构建新时期上海与合肥新型双城关系的新序幕。在上海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合肥因素和在合肥历史中形成的上海因素,将会在新的发展时期得以传承,又会以新的方式在更多的领域得以新生,力推上海市与合肥市的“双城合作”不断有新的实质性进展,共同打造合肥—上海双城关系升级版,在长三角城市群同一个综合体内,形成新型双城关系,共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向世界级迈进,不断提升上海市及合肥市的国际化水平。上海发展的合肥因素和合肥发展的上海因素不仅源远流长,在新的形势下还会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双城的贡献。

(作者为安徽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