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海区银屏街 解琛 摄
7月16日晚,酷热的高温没有挡住合肥市民的脚步,老城区重新开市的城隍庙夜市灯火辉煌,人流如织。老建筑古韵悠悠,新店面生意兴隆。看徽派建筑,赏夜景花灯,听传统戏曲,游庐州古街,购万千百货,品各地小吃……待一、二期项目全部完工后,城隍庙将成为最能体现合肥特色和安徽元素的特色街区。
具有古老历史底蕴和现代商业气息的城隍庙,是合肥精品城市建设的精彩诠释。五年来,合肥在精品城市建设方面迈出铿锵步伐。从规划蓝图开始,设计人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工程建设落地,规划建设形影相随,全程参与。而今,城隍庙、罍街、银屏街,一批改造新建的特色街区,历史时尚齐聚,文化商业兼备,让人耳目一新。
品质追求:内外兼修打造长三角“副中心”
五年过去,合肥大建设已然发生蝶变,从过去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并重,品质、特色更见功夫。
2015年1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在调研大建设时要求,城市建设要拉高标杆,向沪宁杭学习,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
2015年3月4日,全市精品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要求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以更高标杆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加快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市规划局负责人解释说:“这标志着合肥城市建设开启精品时代,除了外在形象,更加注重内在功能和品质,更加注重塑造舒适宜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精品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我市从交通市政、建筑立面、环境景观、附属设施四个方面入手,对老城区道路、街区进行提升改善,提升内在功能,美化外在形象。
2016年5月,国务院批复《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合肥市新的定位: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从“环城时代”到“环湖时代”,建设精品城市成为合肥的必然选择。
城市建设:一批精品项目年内开工
精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先行。4月26日,市政府批复2016年精品城市建设计划,按照“一街一特色、一路一主题”要求,年内将开工建设9条市级精品道路、6条区级精品道路、11个特色街区。
作为“包公故里”,包公园是合肥城区重要一景。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包公文化园为核心、宁国路为纽带,打造“一园两坊一街”,“一园”指包公文化园,“两坊”指庐州宋坊、罍街膳坊,“一街”指宁国路美食街。
作为“安徽第一路”,长江中路也将进行精品化改造,西起环城西路,东至马鞍山路,全长3公里。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中路改造的总体目标是打造一条“历史之源、时尚之美”的标志性景观大道。通过精品化改造,优化城市交通,完善慢行系统,提升逛街体验。
根据《合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市将全力推进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保护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通过精品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空间环境舒适、街道整洁有序、建筑和谐美观、绿化丰富多彩、设施布局规范、文化特色鲜明。
机制创新:建立“四态合一”城市设计体系
建设精品城市,规划设计先行。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要 “加强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工作中,我市创新建立了“四态合一”城市设计体系,即形态、业态、文态、生态。
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实现城市形态现代化、城市业态高端化、城市文态特色化、城市生态优美化。根据要求,新编制的城市设计成果均需包含“四态”的规划内容。
与此同时,我市探索构建四个层次的城市设计体系,分别为总体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重要区段城市设计、重要地块城市设计,对天际线、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群风貌等作出控制或引导。2012年起,市规划部门针对政务区、滨湖新区、四大城区和三大开发区核心区等重点地区,先后组织开展了22项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覆盖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强化实施:城市设计塑造良好城市风貌
优秀的设计,实施是关键。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明确要求要将城市设计作为项目前期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依据,逐步推行带城市设计方案出让土地,将地块城市设计导则与规划设计条件一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强化城市设计实施效果,强化城市设计对新区整体风貌塑造作用。
在开展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中,市规划部门不断总结先发地区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建立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城市设计主要指标全部纳入法定规划内容、城市设计成果需经法定程序审批后方可实施的新途径。同时,探索建立城市设计实施监管、评估、修正、推广、运用机制,及时对城市设计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努力将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融入合肥空间规划体系,将城市设计工作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全过程。
目前,我市已建立规划“一张图管理”系统,并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信息管理平台中。通过加强各类项目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的规划管理,打造出一个生态、低碳、绿色、人文、智慧的精品宜居之城,彰显出合肥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
·武家林 本报记者 梁昌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