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南锣鼓巷附近6层地下停车场投入使用,可供前圆恩寺胡同居民停放70余辆车,通过在胡同地区充分挖掘地下空间潜力缓解了居民的停车问题。然而,记者了解到,大城市停车难背后仍有多重问题待解。大城市停车该如何“挖潜”?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6层地下车库投入使用缓解居民停车难
停车难是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近年来备受困扰的难题,是百姓真正关心的痛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561万辆。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4年底北京市停车位缺口达到250万个。将近一半的车没有“位”,致使中心城不少道路成为“停车场”。
东城区胡同、平房较多。知名的胡同商业街南锣鼓巷及周边地区不仅旅游车辆多,而且周边胡同居民停车需求也很大,胡同中经常停满车辆。
今年5月,位于南锣鼓巷社区用房地下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投入使用,通过向下“挖潜”解决了前圆恩寺胡同居民的停车问题。据了解,该项目共地下6层,上千平方米,目前有74个车位,前后历时4年多建成,建设投资约4千万元,每辆车一年的收费约3千元。
家住前圆恩寺胡同的刘春芳老人说,以前晚上在家经常听见因为错车、抢车位等的争吵声,停车库建好之后,胡同里一辆车也不停,老人们也可以出来乘凉了,再也没有因为停车争吵的情况。
记者在该车库内可以看到,深6层的车库看上去很有未来感和科技感。入口处的车辆被升降机接到车库内,再分别运输、停放到合适位置,整个过程流畅高效。据北京万工机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响介绍,这种自动的立体停车库可以在同等条件下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和土地、停放最多的车辆,适合胡同地区。
北京市交通委指出,停车问题是交通领域矛盾积累最深、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2016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的46项措施中,有7项专门针对停车管理的措施。其中第22条提出,“鼓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共同参与,通过建设立体停车设施、统筹使用周边各类停车资源等方式,逐步规范停车秩序。”
大城市停车难背后多重问题待解
记者了解到,前圆恩寺胡同的车库建设全部由财政“买单”。有受访业内人士坦承,“与投入的4千余万元相比,每年收取的停车费能维持日常运营费用就不错了,这个项目没有考虑收回投入。”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扬认为,“从技术上来说,地下机械式停车库解决胡同停车难是可行的。但从收费、选址上来说,完全用政府的钱解决个别居民区的停车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何确保公平有待商榷。”
然而由于投入大、成本回收难,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并不容易。根据全国道路停车行业联盟轮值主席徐道睦测算,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近1.5亿辆,每辆车按照每月300元停车花费计算,停车收费静态市场空间约5000亿元。但由于停车设施建设投入成本大、回报周期长,一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设施积极性不高。
北京市某区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这个区本打算采用PPP模式建一个机械式停车楼,政府出地、企业出资,测算后发现需要投入1.5亿元,大约25至28年才能收回成本。政府和企业的特许经营协议最多只能签30年,如果一切顺利,协议期内只能收回成本,“哪个企业愿意干呢?”
此外,大量车辆处于“免费停车”状态,影响正规停车位运营,会造成价格杠杆失效。网友“云涯之外”评论认为,“只要路边车位比地下车位和停车场便宜,乱停车就会长期存在。”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的调研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中心城机动车出行约有86%处于实际上的免费状态,停车费对于这部分车辆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价格调节杠杆作用。
创新探索,多方合力缓解停车难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和市场应发挥合力,在停车场建设领域进行合作,从“挖潜”缓解结构性短缺、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创新运营机制等方面入手,缓解大城市停车问题。
【资源“挖潜”缓解结构性短缺】北京停车行业协会理事长柳昌江表示,北京市目前汽车停车位缺口达250万个,然而仍有80-100万的车位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的状态。比如一些机关的停车场晚上空置,一些小区白天空置等。“类似问题不只在北京,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的城市有40多个,要破解结构性短缺,需要解决资源如何挖潜的问题。”
【政府与市场加强合作】业内人士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不等于政府“一放了之”,尤其是基本车位满足方面,还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2016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中提出,“研究制定本市加快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
东城区城管委静态交通科科长董晓君透露,目前东城区正在东四三到八条和南锣地区等进行立体停车设施的选点。下一步希望能创新方式方法,争取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营,既缓解停车难题,又节约财政投入。
【探索创新运营机制】海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代红建议,是否能探讨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的前提下将部分建筑面积用作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收益用于弥补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