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城镇化建设与非遗保护

2016-09-14 09:46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闫 石

原标题:城镇化建设与非遗保护——关于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调查

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地处山西中部,包括晋中、太原、阳泉、吕梁所辖19个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计有国家级保护代表项目35项、省级项目87项,涵盖医、体、艺、民俗及节庆活动几大类别,既有与商业文化特色联系紧密的非遗资源,也有极具农耕色彩的文明遗存。随着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转变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发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与责任更重,面临的压力更大。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谨防城镇化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次破坏与损伤;另一方面要创新非遗保护理念,要有前瞻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变事中呼吁、事后指责为事前介入,规划先行、学术研究先行、保护工作前置,以推动非遗保护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良性协调发展。

形势任务

随着我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快速展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正面临着新的课题亟待破解:

一是城镇化建设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乡间村落的拆迁与改造。有的非遗资源是与特定村落、特定人群相联系的,非遗传承需要一个整体生活氛围。一旦原住民群体发生移动或者拆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就会被破坏,非遗资源便会损伤甚至灭绝。

二是城镇化建设对既有自然生态的改变,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存链条,从而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态传承,使之发生质的变异。有些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对原材料有特定的要求,原材料的削减或消失直接影响这些手艺技艺的传承。

三是现代生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工业化生产制作的低成本、大批量对手工技艺产品的冲击;外来文化如西方节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等。

四是农业人口特别是青年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造成非遗传承面临断裂。

现状问题

在几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晋中形成了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形态,农工并举、商儒结合、乐武相济、形态丰富。晋中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手工艺与商业文化;晋中是晋商文化之乡,不仅留下了晋商大院等建筑遗产,留下了居住、饮食、娱乐、节庆等民俗文化,更以“勤奋节俭、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理念诠释了晋商文化的价值内核。与此相联,商路即戏路,农业及商业特别是近代金融业的发达催生了晋中文化秧歌小戏、音乐舞蹈等娱乐文化的繁荣,护镖通商等商路的拓展更促进了“武”文化的成长与饮食等日常生活精细化。农、工、商、儒、乐、武六要素相互融合支撑,构成晋中文化独特风貌。研究它、分析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有助益。

一是方言及方言文艺的保护与传承。山西群山阻隔,语言分区细密,构成了参差多样的语言生态。山西中区、西区、东南区、北区及南区、东北区六大方言片区继承了汉语的古音古韵,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入声音调及古汉语词汇,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活跃着的晋剧、祁太秧歌、孝义汾阳秧歌等文艺形式,皆以特有的方言为基础衍生演变。它的韵律与旋律直接由当地语言即晋中各地方言的调值调性决定;它唱词的韵脚也大量运用方言押韵。随着电视等现代传媒的普及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强,方言逐渐削弱和萎缩,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口头传说等方言文艺接受也受到影响,面临危机。

二是传统手工技艺因特殊原材料或断绝或减产或成本升高,其生存受到威胁。平遥推光漆最重要的原料是漆,需要种植特定的漆树,近年来,漆树林大量砍伐,原料难以为继,大部分漆艺不得不采用化工漆,其手工技艺流程及工序和技艺本身发生变异,破坏了推光漆原本的技艺形态。

三是节庆礼仪因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而濒临灭绝。节庆民俗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三晋文化生动鲜活的写照。近年来,传统节日式微凋零,仅有的几个节日也因过分重视其商业价值而抽空其文化内核而索然无味,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甚至春节、元宵节都沦落为旅游观光节、吃喝节,一旦物质因素无法发生作用,这些节日便失去了光彩而无人问津。

政策支撑

政策是一种资源,在各项社会经济及政治文化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充分利用政策的聚合和调节、导向和引导,对我们创新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保护理念及非遗保护模式无疑有重要作用。

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各地城镇化建设整体规划中,提高认识,牢固树立非遗保护意识,非遗保护先行,切实做到城镇化与非遗保护协调共进。

在中观层面上,非遗保护所涉及地区和部门应打破条块界限和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各个市县及各厅局间合作沟通,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机制,从执行决策层面保证非遗保护政令畅通、整体协作。

在微观层面上,应营建恢复一些手工技艺的生态生存环境,保证推光漆等工艺的原料供应,保存独特工艺工序;推动剪纸、武术等一些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影响力,培养传承人;推动“双语”学习、“双语”交流,在非官方场所传播方言文化,更要加强对方言的抢救性发掘、整理、记录与研究;研究节日的文化内蕴,从文献典籍中挖掘其文化形态,恢复其在日常生活或特定仪式中的一定仪礼程序,复活传统节日。

作者: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闫石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