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16城市规划年会“小街区,大战略”自由论坛,于9月26日上午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二楼会议厅B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街区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邀请7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论坛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九利院长主持。我们整理了专家们的精彩观点,与大家一同分享--
北京院王引总规划师认为:实施“小街区”的意义一是强调营城的人本原则,二是关注公权,三是提升了实施力度。200m*200m左右的街区尺度较普适。城市更新中路网加密一要解决物权问题,二是社会治理的保障,三要协调好道路空间与使用空间的关系,最后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查漏补缺。
清华大学王英副教授以“从住区边界空间看住区开放”为题进行了发言。她强调住区边界空间在推进住区开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存在的困境,她提出以住区边界空间为突破口,推进开放街区建设,具体路径包括明晰边界空间和相关责权利、谨慎合理的对待存量与增量住区,以及培育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
中规院孔令斌副总工程师认为:城市交通机动化背景下的道路层级包括以机动通行为主的“路”与以慢行为主的“街”。“小街区”的打造,是一种联系效率与地方活动保障并重的理念贯彻,是提高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城市的举措,也是街道活力的保障。
成都规划局胡滨副局长继在专题论坛介绍“街区制的成都实践”之后,今天重点介绍了“小街区”的规划管理实践:一是系统研究,统筹谋划,完善“路网体系规划”;二是标准先行,管控保障,制定了编制、管理、实施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三是示范推动,全域覆盖,从局部示范向全域推广;四是“小街区并不是规划一个部门的事”,需要部门协作,合力推进。总体而言,成都的“小街区规制”是推进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郑国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域的唐宋里坊制演变及其对当前的启示”。他认为,唐宋之交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导致里坊制的变迁,这与我国城市单位制的演变具有相似之处。单位制到“街区制”对国家和社会关系调整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围墙是单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废预示着单位制的兴衰。
上海院李锴副所长结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阐述了“活力街道引领开放街区”。他首先提出了活力街道的内涵,其次是活力街道设计要素,最后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讲述了“街道设计导则”和“街道建设实践”,并从四个方面指出街道规划管控如何优化。
成都院沈莉芳副院长介绍了成都的三个研究。其中,“小街区规制研究”回答了小街区“是什么”和“做多小”,以及六大维度的规划内容;“小街区路网体系研究”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增加“街巷”和“廊”;“小街区特色街道研究”则是构建特色风貌街道的展示体系、明确管控要求、分级分类建立名录和编制街道图则。
在主题发言之后,各位嘉宾与现场的专家、同行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主持人曾九利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强调街区制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期待未来与业界同行继续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