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的自由论坛十六:“产业园区再出发”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501展开讨论,规划、土地政策、产业经济、政府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就这一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杜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新一轮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背景环境:支持传统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高铁等新一轮基础设施布局加剧了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园区发展需要寻找新的机会。
各地已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如湖州的吴兴引入天安云谷作为产业运营主体,浙江也出现了“特色小镇”这种新的产业空间业态,武汉集中力量抢占商业航天领域的产业高地,深圳则是通过持续20余年的创新,形成了现在宝安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创新区域、龙岗以“华为+高校”为主体的创新、南山的“高新区+众创空间+大学城”创新格局。
经济学家围绕产业政策是否需要政府干预,展开了著名的“林张之争”,园区规划作为一种政府干预手段,再出发的方向何在?需要今天大家一起来讨论。
梁成文(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因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空间结构而异,并且与城市内在的体制机制存在必然联系。
随着国家层面2016年3月设立“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出台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地方层面批复中德产业园,新的发展时期沈阳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沈阳基本形成了中部现代服务业、西部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东部新兴战略产业、南部高新技术与航空制造、北部光电信息与智能终端几大板块,这样的产业发展格局对未来沈阳的空间发展影响巨大。
朱雪梅(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结合天津部分产业园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功能提升问题,部分城市核心地区的工业区增设了宿舍住宅、小型商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一些创意研发功能。这部分自发的功能转型升级不符合园区原有的工业用地性质,缺乏审批依据,仍处于规划和土地政策上的“灰色地带”。第二,政策管理问题,土地用途变更需要经过招拍挂程序,原有土地运营者没有把握继续拥有土地使用权,导致其不愿意通过此类方式操作。第三,空间营造问题,传统以生产为导向的街道感受、生活氛围均不适应现在的城市居住环境。第四,社会公平问题,如何建立规范性的市场规则。最后建议对用地分类、土地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
杨毅栋(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重点介绍了杭州产业空间发展转型的四类实践。第一,滨江区的产城融合发展,从早期产业用地主导,到1997年两区(高新区和滨江区)合并,在注入城市功能的同时对原有产业发展也起到促进和提升作用。第二,特色小镇作为新型空间平台,通过空间形态设计和体制机制保障两方面措施推进建设,并重点介绍基金小镇、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三个案例。第三,政策工具的运用,包括产业发展单元的差异化指标控制,M0产业用地的准入标准、弹性控制,建筑用途的临时改变等。第四,以五常西溪软件园为例介绍存量盘活经验。最后,强调园区改造过程中,需要更加精准和灵活的空间制度设计。
岳隽(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博士、高级工程师)
创新型产业发展对空间供给、土地政策供给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新需求。
空间需求上总体分为三类:以技术研发为主、以样本实验为主、以批量制造为主。第一类的空间形式主要表现为创意空间或办公,后两类对物流运输、产品线生产需求密切。因此,新深标将原来单纯的工业用地分为普通工业用地M1和新兴产业用地M0,相应的物流用地也拆出W0以与创新产业配套。
土地政策供给方面,总体上深圳从原来的以人才、用地等优惠政策为主体,到现在更加强调空间、公共服务等综合支撑,从“以地招商”向“以房招商”转变。第一,政策供给应该根据不同的城市空间区位做差别化的供给。第二,构建适应创新产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体系,包括标准、土地出让的方式地价、产权分割、续期等等。
存量土地升级转型将成为我们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创新的很大动力来源,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利益平衡机制,需要重点思考规划利益分配、产权约束安排。
程家龙(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华南及华西区董事总经理)
园区发展最关键的还是以人为本,人是城市的核心,是产业的核心。产业园区的发展特别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有产业支撑。做产业要关注上下游,有什么基础和条件做产业。这个是关键。比如浙江讲的基金小镇,浙江也是投资基金比较集中的地方,才可以做基金小镇。二是强调要有人才支撑。周边有一些大学,特别是人才政策,没有基础做这个很困难。三是强调政策支撑,如税收政策、资金政策等。
整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系统完善的科学规划,产业驱动非常重要,然后有序开发,最后把管理运营做好,这样才能做到持续的发展。
栾峰(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
规划和经济发展关系非常紧密,规划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用地和布局,因此对经济发展的研究非常必要。
对园区发展背景的认识,一定要放在时空的广度上认识,并特别关注原有的竞争逻辑、关注发展要素的变化。回到规划,对于园区的区位和选址、园区的地理相关性等问题,都特别需要研究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规划的核心是管理,管理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去管理、加管理还是调管理”,思考内在逻辑对规划基于用地的管理非常重要,如前面提到的用地分类管理,我们要回应为什么要分类,有很多事,比如在参与用地分类工作,经常纠结出发点问题。
刘奇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针对城市规划如何回应产业规划,从管理角度做出回应。首先,规划师应该从城市整体结构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工业区都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应该服从城市发展的大结构。其次,武汉的工业用地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落到控规上有刚性和弹性之分,因此做控规的时候分为导则和细则,产业空间也应如此。从规划的角度如何提出对产业空间的控制,其内部空间的使用量,产生交通量等这类要素及其相应需求,是我们需要处理和应对的内容。
李玉芳(沈阳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针对工业用地开发强度问题指出,整个工业用地集约程度在总体提高。沈阳市政府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出台了一个差别化用地管理的相关政策,针对工业用地,包括符合规划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在工业原址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容积率的情况是不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等,希望能够在此指引下实现沈阳市产业用地的持续升级。
(根据报告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