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自由论坛八: 健康导向城市设计

2016-09-29 13:1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6年9月26日上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承办的规划年会自由论坛:

健康导向城市设计,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201会议室召开,吸引了百余位规划师的参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王兰副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她提到,现代城市规划最早的发源是因为工业城市所带来的污染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脱离为两个专业,但很多研究表明,城市空间要素对特定疾病有显著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城市”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她提出,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公共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两个路径,一个是消除和减少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建成环境要素;一个是推动健康低碳的生活、工作、交通和娱乐方式。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健康城市的核心和内涵是什么?二是对于我国来说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的主要思路、重点和内容是什么?三是在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里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导入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同时她介绍了她所组织的跨学科团队已开展的健康城市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建成环境要素对呼吸健康的影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王兰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林琳博士从使用者的角度谈了对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看法,并通过两个实证研究的案例(一个研究案例的研究人群为成年人,另一个研究案例为学龄儿童)分析了城市建成环境对于城市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林琳博士

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系主任王世福教授:关于城市设计和健康,实质上是对城市设计服务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强调,并不是需要多少高大上的理论,一个很朴素的价值观就可以启发一个领域的开展。其次,很多关于城市健康的数据以及定量研究,已经开始与空间研究关联起来了,但总体还属于建成环境后评价的性质,如何将后评价转换成有效的规划准则和方法,是需要长期努力研究的话题。第三,当我们逐渐能够评估这个城市的建成环境是否健康,是否跟癌症或各类疾病有关,是否跟肥胖、抑郁等生理、心理健康有关之后,我们能具体地对空间规划做些什么改良或者变革?也许需要指标的控制,需要技术的优化,需要制度的完善,等等。健康城市的理论和方法也许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的正式内核之一,回归日常生活的以人为本,要以“人体”为本!

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系主任王世福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冷红教授:城市规划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现代城市规划源于公共卫生改革的推动,在不同时期的许多规划理念和行动也都曾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和精明增长管理面对的背景之一就是小汽车交通和郊区化模式带来的人口肥胖以及政府医疗负担加重等问题。中国城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快速的发展之后,需要进一步反思除了提升形象和拉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究竟如何对公众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基于此,以健康导向的视角开展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应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积极保护,即从物质空间安全性角度出发,通过规划设计减少不良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等对健康带来的损害;二是主动干预,即从物质空间质量提升的角度,通过优化物理环境,促进公众户外健身行为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发生。以严寒地区为例,关注公共空间在过渡季节的微气候环境质量以及通过适当的色彩设计调节寒冷季节的视觉感受都能够对公众生理和心理健康实现主动的干预。目前国内与健康城市相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如果要转变为城市设计导则,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探讨,控制指标的确定以及量化还要有一定的判断和取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冷红教授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吴晓莉:什么城市是健康的?我个人理解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居民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较高。今天规划师们聚在一起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在物质环境建设上让城市更健康,涉及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这些都是实现健康城市的规划手段,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较高的健康水平都是目标和结果。生活方式体现在个人的时间分配上,在你花费时间的地方和过程中是否有健康、舒适的建成环境。从深圳的经验看,营造适宜的建成环境,如绿道,有利于让居民多参与户外运动,并进一步推动社会交往,激发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并对建成环境提出更高的改善要求,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以健康城市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可能需要分尺度和层次地明确应管控和引导的重点要素。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强化大疏大密的组团空间结构;街区层面突出道路、街谷形态、适合健身的公共空间、社区级公共设施中心等要素;地块层面则是更细致的出入口、建筑形态等。规划师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出发,用规划专业能力来做更多工作,如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为以健康城市为导向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公众参于引导等工作。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吴晓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徐苗副教授:公共卫生与健康作为城市规划发展的起点,到今天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与强调,对城市环境进行精细化设计与修补。她主要谈了三个方面,首先,城市病与心理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她认为城市环境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尤其谈到了公共建筑与空间的心理治愈功能所需具备的空间特征在我国目前城市环境中的匮乏;在社区层面,重点强调了在心理健康视角下制定保障性住房社区最低环境标准导则的重要性。其次,她认为应建立一个健康城市政策评估框架,保证各种城市规划与设计策略在健康问题上效能的一致性,例如高密度环境下绿地集中程度对加强人体健康的负氧离子浓度的重要性与开放街区议题的冲突与不同尺度区域的效能权衡;最后她指出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一样,健康城市不是城市规划单一部门的目标,健康城市设计与实施涉及多部门的协作,需要将公共卫生与医疗、交通、市政、教育、居委会等公共部门以及私人机构与社团组织起来统筹安排、互相配合,这其中的机制建设是健康城市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未来城市规划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徐苗副教授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王纪武副教授:城市设计的发展是辨证提升的过程。当前的城市设计方法、技术规范、设计目的与传统意义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其深层原因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环境心理学的金字塔模型,可大致分为低层次的生存与安全需求、中层次的社会发展需求和高层次的心理与审美需求。目前的规划设计更多的关注中层次和高层次的需求和目标,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安全需求。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是对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完善。应在不同尺度的城市设计中,不同类型的规划设计中,全面、系统地融入“健康导向”的理念和相应的技术内容。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王纪武副教授

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城市规划的产生之初就是因为公共卫生,尽管当代城市规划工作涉及众多目标,但公共健康始终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议题。影响人类健康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一是遗传基因,其二是环境质量,其三是生活方式,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便利、安全、愉悦、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基本属性,城市设计应当更为关注日常生活空间对于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可能影响。

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

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近几年,原先以物质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到了一个转机的时刻,从追求外观的城市设计转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城市设计,从追求美的设计转向追求好的设计,人对未来的需求是什么?是健康、是自然、是环境品质、是生活质量等等。希望健康城市成为城市设计的新地标和新方向。

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