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山填谷”为何盛行
“削山造城”的风行,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需求,是削山造城的根源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表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一个基本问题始终无法回避,那就是土地。由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我国保护耕地与城镇建设及对土地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根本上说,只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没有完结,这一矛盾就不会得到真正解决。目前人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缓解这一矛盾。而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削山造城”,其根源正在于此。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强化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使城市规模扩张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硬约束。尤其是在十八大之后,国土部门提出要对大城市划定空间增长边界,这使许多城市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事实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由于位于山地丘陵或沙漠边缘,荒地宽广,土地约束并不是很强烈。
同时,在制造业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发展空间的动力更足,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土地扩张运动。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发展越来越快,土地价格越来越高,而且国家划定了耕地红线,所以批地不光价格高,而且也特别难,限制越来越严格。因此,近些年这种填海造地、围湖造地、削山造地的情况特别多。”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授曾贤刚这样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刘耕源则认为,正确衡量“削山造城”的主要难点在于量化问题,也就是说,多少范围的山谷被毁灭,其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能否被量化出来。
“现在大家只是说说,但具体危害有多大并不清楚,所以应该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刘耕源说道。
削山造城工程成本和环境成本预算偏低
在黄顺江看来,挖山填沟或填海造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代价很大、成本太高。一方面,开挖土方的活动要付出工程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是改造自然地貌,就对自然生态、地形结构及地质构造等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影响,要付出环境成本。
他认为,在工程设计时,人们通常只考虑工程成本以及简单的环境成本。这时,由于成本预算偏低,经济上通常是划算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以后长期使用过程出现的生态环境成本,很多工程可能是不划算的。
“我们经常看到中西部地区许多城市出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实大多数灾害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人类在以往相关工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所致。所以,开山填沟造地必须慎重,必须从长远和总体上考虑是否有必要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如果确实必要,那么在经济和环境上又是否划算。”黄顺江说。
2/3 | < | 1 | 2 | 3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