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生态再生:中日韩“城市病”的症结与救赎

2016-11-09 09:09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刁 萃

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人们早已习惯城市改造对自然生态底色的“涂改”——四通八达的道路被沥青紧紧包裹着、由钢筋水泥占据“灵魂”的现代建筑不断延展……城市扩张的“野心”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毋庸置疑,“雨季请来城里‘看海’”最能体现城中人无奈的自嘲。

中日韩三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均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光鲜亮丽的大城市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时,也染上了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目前,先于我们迈出城市化步伐的韩国进入到新一轮城市改造进程中,在汲取以往教训的基础上,“解放大自然被裹住的双脚”在韩国已成共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近期召开的第14届中日韩住房问题研讨会上了解到,采用生态面积率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打造生态城市,是韩国旧城改造的最新动向。

本届中日韩住房问题研讨会以“生态文明与地区再生”为主题,围绕都市更新、历史保护、绿色标准等内容进行讨论,符合中日韩三国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与会三方专家带来了各自的探索和实践。城市生态再生,哪“家”强?让我们从中日韩专家的发言中寻找答案。

城市生态再生受韩国法律“力挺”

韩国住居环境学会副会长、韩国国际大学教授辛相和在会议间隙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韩国城市开发正逐渐从增加住宅供给为主,进入到以整顿和改善老旧城市中心环境为目的的再开发项目。

韩国“城市再生项目”由点及面大范围地向全国扩展。在昌原市、全州市取得示范成功后,2014年韩国政府选定13个先行地区,2016年选定33个地区,未来韩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择35个左右的城市再生项目进行持续推进。归纳研讨会上韩国专家的发言内容,可以看出增加绿色空间、打通城市水循环是韩国城市生态再生项目的两大看点。

在城市生态再生过程中,韩国政府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从2005年12月开始,韩国政府就对城市开发项目提出生态面积率的相关要求。辛相和教授特别谈到,作为维持城市生态机能的环境计划指标,生态面积率不是简单地规定绿地化等局限性指标,而是提出构建地域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指标。韩国环境部依法规定自然绿地、人工绿色、渗水及防渗空间等生态面积率指标,从而从城市角度确保最小限度的自然循环机能。从2016年7月起,韩国环保部要求城市改造项目的生态面积率适用基准为建设目标的30%。

打造让水自由呼吸的绿色城市是韩国新一代城市规划者们的设计理念。与生态面积率的强制性推广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在韩国正处于示范推广阶段。低影响开发在开发特定地区时,保留了与水有关的生态功能。

在原有的城市空间,硬化后的道路让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根据首尔市的统计数据,1962年首尔市的地表不透水率仅为7.8%,而到了2010年,这一比率已经高达47.7%。与之对应的是,首尔市1962年降水总量中通过地表排出的比例仅为10.6%,而2010年这一数值已经增长到51.9%。地表排水比例的提升使下水管道等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还带来了包括地表水蒸发减少、城市热岛化、地下水水位下降、河川干涸、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或洪水等复杂问题。

低影响开发技术便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强化城市内渗水、储备及水的净化机能,使城市内水生态系统变得健康的城市规划方法。低影响开发的代表性技术包括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生态储水池、植被水路、渗水性铺装等。

2016年,韩国环境部选择5个城市作为“水循环先进示范城市”,正在新建的世宗新城生活圈将在全区域引进低影响开发技术。韩国与会专家认为,“开发城市及地区时考虑生态概念,除确保城市竞争力外,还可克服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未来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预计再生城市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听日本专家“吐槽”

相较于韩国专家对城市生态再生发展的向往,日本专家的发言内容更像是“吐槽”。“日本建筑的生命周期为20年左右,很多住宅拆除后,那些原本从全球进口的建筑材料却没有得到循环利用。”日本居住福祉学会会长代理岡本祥治遗憾地表示,日本的建筑材料再循环技术非常优秀,但未能在住宅开发热潮中加以应用。据介绍,日本每年新建住宅数量为80万~100万套。

日本公益社团奈良街区建设中心董事神野武美在发言中提及,“以‘都市不燃化’和‘高度利用’为理由,以钢筋混凝土为中心的城市再开发正在进行着。使用寿命较短的工业预制住宅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增多了,传统美丽的城市景观受到了破坏。”日本政府与房地产企业的亲密关系受到日本专家质疑,“日本政府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而忽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日本政客与房地产企业的“暧昧”关系已对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北海道大学教授吉田邦彦非常失望地提到了日本最大海鲜市场新址土壤污染事件。东京筑地市场为世界知名的海鲜批发市场,至今已有81年历史,政府计划搬迁该市场,将筑地市场搬迁到东京湾填海地带的丰洲,将原址用于新的开发建设项目。据日本媒体披露,新址原是东京煤气公司的天然气储藏地,施工前就已测出土壤里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对此,东京都政府承诺,将为新建市场建筑铺垫干净土壤。令公众意外的是,新建市场不仅没有铺垫干净土壤,连规定的地基都没有建设。调查结果引发舆论强烈反响。外界多认为项目背后存在黑幕——2010年时手握大权的都知事石原无视反对声音,强势推进项目,与建筑商有“私相授受”之嫌。

针对环境事件发生后日本法律的应对效率及执行力,吉田邦彦提出质疑。“环境保护与居住福祉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的环境法律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是需要反省。”吉田邦彦认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是从行政角度对违法行为进行限制,相较于以民事诉讼为中心的日本环境法更有效率。

中国城市再生路径

在中国,不断“长大”的城市也与日韩有着相似的“成长烦恼”。据统计,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0.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4.9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长了6倍。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近日在“中国·韩城绿色人居论坛暨共建示范城市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正从城市规模的扩张向城市更新和改善人居环境转型。

“保护原有的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推行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乔润令所归纳的我国城市更新改造要点与韩国城市生态再生的做法异曲同工。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在论坛发言中提出了城市未来方向,“在中国的下一个发展时期,避免粗放发展,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促进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导向。”

我国城市的绿色转型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了解到,一项旨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示范实践工程——“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正在全国展开,这项工作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课题《城镇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主体内容。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涌彬介绍说,人居共建倡导“政府+企业+社团+居民”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将政府城乡规划目标和居民想要的人居环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城镇和乡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在山东齐河、辽宁大洼、江苏江阴、内蒙古乌审旗等多个城市实施,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