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以正确理念引导推进城市“双修” 化解“城市病”

2016-11-17 09: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牛建宏

近日,网上一则《写给张琦书记》的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内容是一位新三亚人写给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原三亚市委书记张琦的一封信,信中写到,当初“这位张书记新官上任没多久,就要治理旅游,还要和国家住建部搞什么‘双修’。有人甚至刚开始都不知道什么是‘双修’,是周六周天的‘双休’么?还有人笑话,海口搞‘双创’,三亚搞‘双修’,真是可以的了。”后来,在张琦的倡导下,才知道“ 双修就是不要水泥,不要摊大饼,而是要大脚革命,就是解放小脚,自然,原生态。”

而今,通过“双修”,三亚河现在可以看到白鹭齐飞,立面改造使解放路形象提升,被挖的山,都种满了花草树木……三亚城市变好了,环境变漂亮了。

无可讳言,当前城市进行的是野蛮成长,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患上了一系列“城市病”,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堵塞、城市形态风貌失控等;比如任性“摊大饼”、过度开发国土资源的“野蛮式疯长”、大拆大建中的“浪费性建设”,这些弊端日益显现,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简称“双修”)就显得日益紧迫。

但是 ,城市“双修”对城市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刮骨疗毒”,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一场“革命”,中间既关系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也牵涉到众多利益的博弈,期中的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城市“双修”到底应该怎么“修”,才能化解城市野蛮生长中的城市病?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先进的理念为引导,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避免以前所犯的错误。

从三亚的实践来看,三亚是以“大脚革命”理念为引导,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进“双修”工作的。如把山、河、海融入城市建设中去,对现有的山、海、河进行修复式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把三亚建设成一个“海绵型城市”,让这座缺水的城市抗得了洪,又能像海绵一样蓄得住水;全力打响广告牌、绿化带、城市色彩、灯光亮化、违法建筑“战役”,做好海岸线修复、河岸线修复和山体修复等等。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曾指出,过多修饰的“小脚”式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需要更多的人工维护,是高成本并不可持续的;而充满自然生机的“大脚”式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生态自我调节功能,能够满足步行、骑车等功能性的多样需求。

因此,俞孔坚建议,通过“反规划”途径,运用“大脚革命”的理念和生态修复技术,砸掉硬化的河岸和海岸、铲掉化妆式的花坛和铺装广场,建立“大脚式”的生态基础设施,修复河流与湿地系统,回归丰产的土地,完善城市与乡村的慢行系统,建立国土与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中国。

这样的理念值得借鉴。城市“双修”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本质是要把粗放扩张性的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改掉水利防洪、城市园林绿化、农业等方面的“小脚”做法,建立“大脚式”的生态设施基础,同时,结合绿道、自行车等建设宜游、宜居、宜留的慢行系统,使城市修补推动经济发展,尊重自然赋予的珍贵资产,这才是进行城市“双修”的正确路径。

从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下发文件,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的首个试点城市起,“城市双修”已经从星星之火开始在全国燎原起来,进入公众视野。当前,我们正需要总结三亚的经验,以正确的理念为引导加快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涌现越来越多像三亚一样的城市,才能使得每一个普通的城市居住者由衷的发出“城市变好了,环境变漂亮了,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从而真正实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由扩张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