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相关新闻 > 正文

德国杜塞尔多夫滨河地区 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6-11-23 17:0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防洪方面

城水相依,杜塞尔多夫之美离不开莱茵河。但莱茵河在给杜塞尔多夫带来迤逦风光的同时,也曾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1795年的特大洪水将半个老城变成一片汪洋,尽管通过修缮和重建,老城恢复如初,但善于铭记历史的德国人,通过隐喻的墙壁刻画和特殊的铺装图案,仍不忘将这段历史铸刻在空间之中。

      附近住宅门框上刻画的洪水水位线                        滨江大道曾被淹没的部分采用特殊铺装图案

杜塞尔多夫地处莱茵河下游,地势平坦,河流宽阔,防洪堤的防洪能力做到了至少200年一遇。但纵观河流两岸,滨水驳岸的形态却是有差异的。一侧是高筑的坚固的防洪堤,另一侧却是开敞的绿化滩涂,不仅创造了柔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起到了蓄水滞洪,减低洪峰流量的积极防洪作用。

滨江大道上还有一道引人瞩目的标志性景观--古老的水位钟。历经风雨沧桑的水位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指针为船只和市民显示着实时水位。


交通方面

滨河大道规划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恢复人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强化了城市与莱茵河的联系,其通过对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及车行交通进行分类、分层处理,使得滨河大道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场所。

在步行交通方面,增强城市街道至滨河地区的可达性,通过对广场空间的修复,激发空间活力;同时通过分层设计,在滨河沿岸地带增添酒吧等休闲活动场所,提升滨河地区的参与性,人性化的场所设计也提升了滨河地区的吸引力。


在自行车交通方面,杜塞尔多夫市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自行车出行的交通体系,滨河地区也纳入了这一体系之中。滨河地区的自行车出行分两类:一类是由老城驶入滨河地区;另一类是由其他地区驶入,途径滨河地区。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出行类型,进行了分层处理,由老城驶入滨河的自行车交通与步行交通布置在同一平面上,通过行道树、绿化带进行划分,保证通行的可达性与安全性。由其他地区驶入,途径滨河地区的自行车交通,将其与步行交通及活动场所等进行分离,规划在更靠近河流的下一层,从而提高了自行车交通的通达能力。


在车行交通方面,滨河地区几十年前,还是四车道的交通要道,每天的通行量有5万车次,交通干道和码头将杜塞尔多夫老城区和莱茵河隔离了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市政府决定实施河滨改造工程,将交通主干道设置于地下,从而使得步行交通纯洁化,保证了莱茵河景观界面的完整性。

空间利用方面

杜塞尔多夫的滨河大道迄今为止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地下空间的改造和再利用。如今的滨河大道曾经被一条联邦路穿过,从而阻断了老城区和莱茵河的联系。市民很难步行至莱茵河畔散步休闲,同时这条联邦路的高流通量也给周边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噪音影响。

滨河大道空间经过改造,将交通全部引如地下,车辆都通行于莱茵河畔的碎刀,而隧道上部则将公共空间还给城市,给市民提供了一个漫步的休闲区。地面改建成林阴道和步行区,把莱茵河还给了市民,使这条河滨大道成了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这条1.5公里长的滨河大道是一个既满足了人们对交通的需要,又实现了实名对是去生活质量的要求的两全其美的工程项目。

位于莱茵河畔的地下画廊是对地下空间再利用的典型代表。这个形态灵感来自于潜水艇的画廊空间,在地上部分增加了一个咖啡吧作为吸引游客的入口空间。这两个并置的不同功能空间不仅有空间上的联系,据画廊和咖啡吧的开发者介绍,咖啡吧的经营的利润将大部分用于画廊的修护和维持。这样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也提供了在德国土地私有化的背景下,小尺度的城市更新或再利用的一种合理方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