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4-25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科协、台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论坛于浙江省台州市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山地城镇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大会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万民以“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的思考”为题作大会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万民
新型城镇化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任务
赵万民教授指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中山地面积约有660万km2,占国土陆域面积的70%左右。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600多个设市城市中有300多个是山地城市;23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00多个位于山区;19000多个建制镇中,有近10000个是山地村镇。我国山地城市(镇)、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和发展工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我国的山地集中了“发达与欠发达”的经济差异,山地和平原的地域文化差异,都市和乡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服务水平差异。山地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问题突出和人与环境矛盾集中的典型区域,也是空间物质形态和地域文化内容最为富集的区域。
国家城镇化发展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显示,我国城镇化正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推进。我国山地区域面对着大量土地开发与转换、人口集聚、生态和安全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新的工作。我国西部山地城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是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所面对的紧迫科技任务。
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是将人类聚居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和解决中国城镇化发展“城市和乡村”建设工作中面对的理论和科技问题,从而建立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希望对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我国山地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中有所继承、发展和创新。其中,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内容。
当前山地城市、镇、乡村建设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赵万民教授认为,山地城市、镇和乡村建设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地形地貌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经济条件困难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面对严峻挑战,比如三峡库区的案例。三峡工程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水利枢纽大坝建设工程,而且是我国在长江流域的中部地区,推进的一次特殊的城镇化形式,是一项典型的社会工程和文化工程。在1992-2009年间,三峡库区长江沿线,自巴楚、秦汉、唐宋以降,近3000年历史传承的上百个城市和城镇,上千个村镇和历史聚落、居民点,上万个地面和地下文物的景点和遗址,得以拆毁、挪动、搬迁,或淹没入水中。代之以145m-175m间的沿江大坝,或者水库消落带。
比如重庆城市建设,大量地域文化和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形态与合理的技术方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丧失,代之以高密度的现代建筑和建筑群。重庆都市的城市山水环境、生态品质、历史文化街区、山地城市肌理、滨水景观空间等,受到极大的现代城市建设的挑战。
山地人居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认识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春秋时代,前645年)
赵万民教授从管子城市建设思想和中国人的传统聚居观谈起,分享了他对山地人居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古城阆中、四川乐山、山地都市重庆为例,分层次剖析了城市形态的特点所反映的整体观。
其中,重庆山地特征明显,处于中国乃至世界上十分特殊的自然经济区域——三峡库区腹地,具有独特的生态景观优势,有着发展特色的旅游和生态产业的巨大潜力。现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逐步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形态发展成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 重庆城市的山、水、城空间格局明显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两江、一岛、两山、一线”(中央山脊线)的山、水、城格局,向着更大范围内的“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山、水、城空间格局演变。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赵万民教授介绍,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探索,目前其本人所在学科团队已出版关于“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著作”33本,关于“巴渝历史城镇保护方面的理论著作”12本,包括《山地人居环境科学七论》和《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后者的主要内容包括流域尺度移民迁建生态安全评估与规划干预研究、城镇群尺度移民迁建适应性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社区尺度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更新研究、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实践、三峡库区移民安居实践和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面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迁建的规划、建设和工程技术课题,学科团队20年来,从人居环境角度,研究移民搬迁的特殊城镇化问题,从库区城镇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其中承担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和安居工程规划和设计80余项、出版相关学术专著30余本、发表中外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20余篇。
随后,赵万民教授分享了关于巴渝历史城镇保护、 酉阳“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重庆巴渝“地区建筑学”创造、 重庆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地提升工程、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提升等项目的实践探索。
在总结中,赵万民教授表示,国家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范围和各个地区,都非常重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城镇化的发展,对山地城镇和乡村的侵蚀和对文化冲击,仍然十分严重,尤其对经济发展尚属落后的地区,仍然面临建设和保护的矛盾,以及如何避免建设性破坏的艰巨任务。
西南山地传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具有山水生态内涵、聚居独特性和文化性、地方建筑美学和地域技术学的综合价值,是山地民族文化遗存的宝贵遗产,在国家以及国际范围,都是具有十分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
在共同面对的工作中,需要从“政策引导”、“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经济支持”等层面,协同作战,寻求科学道路中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在当前社会普适价值观和建设行为尚有距离、尚不能达到相应“文化觉悟”的时候,必须清醒和执著的从事这项工作的社会呼吁、观念培育、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工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