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扬子江城市群

2016-12-02 10:59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程骅

■ 从整体提升江苏区域发展能级与发展质量的现实要求来看,原来划江而分的苏南地区、苏中地区,也应加快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进程,共建“扬子江城市群”有利于强化统筹发展的效能。

■ 扬子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必须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科学测度江苏沿江大都市带的生态承载能力,有效运用地租级差的疏散功能,在一体化进程中统筹解决“大城市病”和“小城镇病”。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趋势,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一体化跨江发展的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在“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创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应有选择。

在落实国家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要牢牢确立优化发展的原则,坚持“精明增长”的导向,统筹规划好主体功能区,打造空间集约型的现代城市群。要围绕“黄金水道”“黄金水岸”的建设要求,细化两岸城镇体系规划,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明确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尤其对江苏沿江发展的6市市区和15个县(市)的2万多平方公里区域,要体现与国际知名城市群对标的空间规划水平。

从整体提升江苏区域发展能级与发展质量的现实要求来看,原来划江而分的苏南地区、苏中地区,也应加快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进程,共建“扬子江城市群”有利于强化统筹发展的效能。要依据现代城市群、都市带发展的典型“轴向”特征,将原来规划的沿江城市群、都市连绵区,实施轨道交通主轴带动的整体能级提升行动,缩小因原来市域割据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进一步明晰南沿江、北沿江地区的城镇轴,优化轨道交通主轴和网络,使沿江两岸和跨江通道形成一体化的环状交通网络,将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确定的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沿江发展带串联起来,形成通勤化的空间格局。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规划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群和都市圈带动下的区域一体化,必须以经济发达、辐射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与周边城镇形成联动发展的多层次空间体系,形成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新模式。从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内容来看,江苏沿江八市的能级地位不同:南京为特大城市,苏州为Ⅰ型大城市,无锡、南通、常州、扬州、泰州为Ⅱ型大城市,镇江为中等城市。这种规划定位和发展前景契合“扬子江城市群”的多层级联动发展的要求。南京要和苏州发挥“双引擎”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在更高层面上对接上海,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从近期看,强化南京、苏州的“双引擎”功能,有助于在高端要素集聚上提升沿江大都市带的功能;从远期看,其扩散效应会带动整体的区域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引领江苏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扬子江城市群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必须全力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增强整个板块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围绕江苏“十三五”确定的“一中心”“一基地”的目标,打造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做优做强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群的核心纽带是由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构成的价值链条,要将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落到实处,就要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全力提升城市群内主要城市的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要坚决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产业跨界融合,促进统一市场建设。要积极探索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的联动机制,深度实施互联互通行动,打破沿江横向割据,推动跨江对接。

地处长江下游江苏段的扬子江城市群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高,生态环境脆弱。扬子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必须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科学测度江苏沿江大都市带的生态承载能力,有效运用地租级差的疏散功能,在一体化进程中统筹解决“大城市病”和“小城镇病”。特别是针对南京、苏州等龙头城市、核心城市地价攀升、企业商务成本加大的现实,有效利用地租级差,有序将先进制造基地、企业研发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向网络化的次级节点城市疏解、分流,在整体的大都市带空间中协调生态布局、产业协作、园区共建、设施共享等方面的举措,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创新驱动的最大化,达到产业升级与区域转型的双重目的。特别是未来轨道交通构成的城镇发展主轴,将会在沿江地区形成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这不仅有助于破解过度开发、拥堵加剧、边界模糊的大城市病,也为解决发展动力不足、资源配置能力较弱、就业体系单一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小城镇病”,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新路径。特别是沿江两岸众多的县级、镇级开发区、科技园区,进入到网络化的城市群的空间体系中,有可能升级为特色化的创新社区、生态化的功能小镇,为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注入新内涵。

国际知名的城市群、大都市区的人口流动规律表明,轨道交通托起的都市带中的卫星城、生态社区,会成为新增人口的宜居之地。在大城市中心区居住成本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周边新建的跨越行政边界的小镇、社区,因交通的通勤化、生活的便捷化、居住环境品质高而成为高素质外来人口、人才的首选之地。长三角城市群因经济发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依然会在未来成为人口的流入地、人才的向往之地。在推进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首先要把解决当地居民就地城镇化和外来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同等对待,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次就人才政策来说,无论是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还是吸引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前来创业、就业,扎根安家,政府不仅要营造包容性的城市文化,还要在切实解决其初期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方面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从而在保持人口的净流入的前提下,壮大人才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才红利,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江苏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前列,持续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

(作者为《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