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再平衡、再发展,还应做好“加减法”。
疏解非首都功能,政协委员们普遍把这看作一场硬仗。蔡奇代市长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为了疏解而疏解,而是要做到疏解与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并举,让市民有明显的获得感。
目前,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关停退出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35家,疏解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17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疏解什么、往哪儿疏解、疏解之后干什么都有待进一步明晰、进一步系统化,在这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把社区菜市场也当作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极端案例。
政府部门普遍习惯的是做加法,招商引资、强化配套一类的,是顺势而为的“请进来”。而疏解功能是要做减法,“请出去”是逆向操作,减谁谁心里头都别有一番滋味。更何况是要在疏解的同时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这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促功能疏解需要进一步深化顶层设计。疏解是政府、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要求,建立涵盖三地省(市)、区、县三级协调调度体系,进一步做实做细京津冀地域的产业定位与空间布局规划,实现对被疏解企业的无缝隙接力服务。对于北京则要提前规划好疏解后空间的再利用,无论是“留白建绿”、预留公共活动空间,还是强化首都核心功能,都可以增强疏解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
其次,进一步转变观念,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与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衔接起来。疏解功能实际上是去产能、减负荷,是缓和北京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的有力杠杆。令腾退的空间用于再发展,也是一种产业的凤凰涅槃。因此,不能让疏解工作单打一,而是要通过疏解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让疏解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最后,统筹兼顾,做好“稳中求进”的大文章。要学会“弹钢琴”,把疏解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加快功能疏解的力度,又不能放松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交通拥堵的力度;既要把副中心建设好,又要把旧城保护好,还要把京西地区发展好,防止出现新一轮的区域性结构失衡;既要补齐、补强城市的短板,也要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把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做得更强更好。
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再平衡、再发展。疏解应有序,发展要统筹,做好新时期的“加减法”。唯其如此,政府的工作才能忙而不乱、忙而有序,才能促进均衡发展、协同发展,才能让政府的治理能力经受考验、得到提升。
□宋甘澍(市政协委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