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北京城市副中心应以“宜居宜业”为目标

2017-01-22 11:33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毛大庆

大约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了首都发展的精准定位,为北京的宜居之路指明了方向。建设城市副中心,一方面是首都空间格局和大北京的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一年多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也成为北京市城市规划的美好愿景。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按照通州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到2017年,行政办公区将初具规模,对中心城区的功能承接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城市框架初步搭建,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突破。

我是北京人,事业的重心也在这里,对家乡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些年,北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人口聚集、空间利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建设国际大都市和打造宜居城市之间是不是存在很多矛盾与冲突?

但是,巴黎、纽约、伦敦、柏林、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两个目标之间非但没有矛盾冲突,反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协同战略关系。

既然其他国际大都市可以做到发达与宜居并存,北京也一定可以做到,并且,我们有了那些成功经验为基础,一定还会做得更好。

在通州建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城市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空间结构的新规划方案中,通州城市副中心承接的功能包括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的疏解转移,职能定位是发展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和部分商务配套。

作为一名北京人、创业者,曾经深度参与北京市地产开发的从业人员,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城市副中心的理解,并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开发、功能定位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首先,我认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标准应该把握几个大原则:

一是符合北京的城市定位,突出副中心的功能属性;

二是要把握开发纵深,避免过度开发对未来造成不可逆的资源和环境伤害;

三是在开发过程中要与配套政策并行并轨。

而这三个原则应该有一个总的基调,就是宜居宜业,宜居的指标就是环保低碳智能化水平,宜业的指标就是创新创业的力度。

我们应该让宜居宜业成为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两条红线和基础标准,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城市副中心重点承接的附属功能,我有几点建设思路:

第一、打造生态环保型城市副中心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上看,通州区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的北京交汇点上,这决定了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地理意义。

在打造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有效地与临区对接,实现多区资源互补。

与通州相邻的顺义区、大兴区等北京市行政区,河北省下辖的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都可以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资源互补区域。

综合地理布局和生态格局的多维度考量,通州区应与上、下游区域协同治理、跨区合作,推进潮白河、凉水河等主要水域的生态治理,为城市副中心提供一个高标准的生态环境。

第二、打造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体系

近年来,已运营20余年的京通快速路的拥堵指数持续上升,连接主城区与副中心之间的主干道亟待再开发。

城市副中心落户通州区后,客流重心东移将成为必然,仅仅依靠已有的交通工具和基础主干道必然无法满足未来巨量的出行需求。

因此,打造一套以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的“234”广域联络线势在必行,该体系应以通州区为中心,实现串联北京两座机场(首都机场、首都第二机场)、三座火车站(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四大行政片区(北京主城区、大兴区、顺义区、廊坊北三县)。

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的打造,可以有效疏导城市交通流量,将极大地缓解多年来困扰北京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在出行方式上,通州可提早培育无汽油化出行,通过政策引导、基建普及等方式,为副中心提供更好的电动汽车运行环境,实现低碳排放环保的城市环境。

第三、用政策引导双创产业落地

公开资料显示,通州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这些企业年收入总量已经突破千亿元,是一个非常大的体量。此外,位于通州区的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被授予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北京市科委也已经在通州规划建设国际人才港,这将成为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在为城市副中心营造更好的双创环境。

考虑到城市副中心的职能定位和新城特色,我们应设计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者和初创企业提供更好的双创土壤。

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也与大企业、大型商业机构的密度息息相关,它们的入驻情况都将成为规模效应的重要指标,并对于当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我建议城市副中心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适度将主城区的重点科研项目、研发中心或机构向副中心迁移或设立分支机构,让服务于双创产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向副中心扩散,并鼓励推进大企业到副中心设立总部、分支机构等。

第四、尽快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作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有必要提前植入“智慧城市”的城市现代化管理理念。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已有成功案例,如国内的智慧上海、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通州区应迅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示范,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新加坡“智慧国计划”的核心是连接、收集、理解,即打造一个安全、高速、经济且具有扩展性的全国通信基础设施,通过遍布各个角落的传感器网络收集实时数据,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套面向公众的有效共享机制,预测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五、全面与主城区对接教育资源

城市副中心的教育资源应充分与主城区实现对接,实现名校资源全覆盖。此外,考虑到通州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关资源可适度向廊坊北三县倾斜,这样做的另一个益处是可以保持通州与北三县的合理人口密度,避免因教育资源集中而引发的人口迁移和房产价值倾斜。

第六、借鉴国际大都市先进经验

除了以上的建议,在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及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大城市的自身特色,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城市副中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理念应贯彻始终。

我们在打造北京的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商业综合体理念,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当初北京市对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定位,从政治、经济两个层面全面布局,综合搭建。

与欧美发达城市相比,亚洲发达城市东京的经验更值得借鉴。

东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打造城市副中心的概念,至今已经有七个副中心区域,包括新宿、涩谷、池袋等,各承担不同的行政、商业功能。为了2020年奥运会做准备,东京正在打造临海副中心御台场,届时可停泊超大吨位的豪华邮轮。

另外,上海市的城市副中心规划也有类似之处,即规划了多个主城副中心,五角场、真如、花木等副中心的功能属性正在逐步加强。目前,上海的几个城市副中心有着鲜明的特色功能属性,徐家汇定位是文体产业和商业中心,江湾-五角场定位知识创新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真如规划定位为开放性生产力服务中心。

第七、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化设想

以上是从功能性上谈城市建设,另外,以产业经济的角度观察,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经济的进化过程,比如CBD、金融街、中关村等区域。但是,在城市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弊端,比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等。

在打造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一些主城区产业化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对产业经济的整体规划,需要有全盘考虑。

过去的产业经济理论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产业经济不能停滞在脱农化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否则就会产生历史错位的难题。

我建议以六次产业的理论对城市副中心进行产业化操作,即第四产业——互联网+、第五产业——文化创意+,尤其是第六产业——跨地域、跨文化、跨领域的创新性产业。

我认为,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领域崛起的共享经济,就是第四、第五、第六产业融合后的典型产物,联合办公是这一经济类型中的典型代表,它是共享经济的最高形态,这种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对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一种有效补充。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博士。文章有删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