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 围绕主城区长江段
打造世界级 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大武汉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按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加快完善城市空间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
建成百里东湖绿道 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这是武汉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重点围绕主城区长江段,集中展示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传承楚风汉韵,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抓好PM2.5污染源整治,基本消除内生型重污染天气。建成百里东湖绿道,努力构建串联主城和新城的绿道网络。依托六个绿楔,整合农业农村资源,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和美丽乡村发展带。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绿化、彩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园林城市。
加快大都市区规划建设 “三镇三城”均衡发展
党代表正在审议报告
强化武汉“主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统筹产业经济、生态保护、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综合布局,深入推进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领作用,有力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一轮合作,加强与上海、重庆等城市对接,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
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做精做优主城,坚持“三镇三城”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商务商业、文化旅游、时尚创意等功能。做大做强光谷、沌口、临空副城,系统推进“三旧”改造,探索推进老旧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加强城市设计,统筹地上、地面、地下空间开发,注重城市战略性空间留白。
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市 打造智慧的“城市大脑”
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部门户枢纽机场和国家多式联运枢纽。加快建设世界级地铁城市,建好环线、快速路、过江越湖通道,形成“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体系,织密微循环路网,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市。
建设武汉超算中心,推动万物互联,打造具有智慧中枢功能的“城市大脑”。加快布局发展高速宽带和5G网络,构建智慧建筑、综合管廊、电网、给排水、公共设施等骨架体系,提升城管、交通、环保、医疗、教育、公安等智能化水平。
大力推进“四水共治”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
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现系统、科学、依法治水。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巩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和能力,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强化水源地保护和供水安全。
分类推进“百湖”规划建设升级,延伸两江四岸生态画廊,加快构建全域生态水网,全面恢复水体生机活力,充分利用水下、水面、水上空间,勾画出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将生态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倡导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服务业,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加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强化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物流、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创建全国性碳排放权、水权等交易市场。
实施“文化+”战略 提升城市文化个性和品位
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挖掘知音文化内涵,传承弘扬长江文明,建好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以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为核心,以武昌古城——环东湖和沙湖、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为支撑的“一核两带”文化功能集聚区。以文化引领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文化个性和品位。
实施“文化+”战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创意、设计服务、传媒影视、文化旅游、运动休闲等新型业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让市民能随处享受绿道
市党代表、江岸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泽江:长江新城的规划是滨江商务区、汉口科技新城的发展契机,堤角、丹水池、谌家矶等区域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市党代表、江岸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梁彦春:江岸新城建设是江岸区发展新机遇。结合江岸区临江的地理优势,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发展类似“张艺谋印象系列”的文化产业。
市党代表、江岸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余松:江岸区要抓住长江新城的发展机遇,推动制定一个好规划,建立高效的指挥机制,大胆改革创新,让基础设施先行,深化江滩四期、朱家河、府河等地的改造,改善水环境,同时加强供电、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医院、学校、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市党代表、市政协常委、市国土规划局党组书记王继连:市民都很关注东湖绿道,但东湖绿道只有28.7公里,武汉市规划是要建设绿道1300公里,要让市民在武汉随处享受绿道。同时,要把我们的城市圈建设好,可以将拥堵在中心城区的人“疏散”有更多的居住选择。
市党代表、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稽查四处副处长罗珣: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人才的亮点,报告体现了改进空气质量和治理污染的决心和信心。现在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已经不仅仅看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也要看其是否宜居,是否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人才和跨国企业落户定居的亮点。希望政府能从经济上和政策上加大对清洁能源、对排污净化产业的扶持。
市党代表、市工程咨询部主任胡秋元:说起武汉,几十年了还是黄鹤楼、小龟山,可是其他的城市都有了现代化的地标,比如广州现在的“小蛮腰”,但是我们还是只有这些。因此,我们必须打造世界级的亮丽新城,让它成为武汉的新名片。
文/记者王雪 杨蔚 翟兰兰 陶盼
图/记者金振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