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下称规划)提出,构建以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为主的“两圈四区、网络发展”总体格局。
“山东经济实力雄厚,但群山无峰,缺少一个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在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举全省之力推“省会战略”解决“群山无峰”受到各方关注。而此次公布的城市群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将济南、青岛作为核心发展城市。其中,将“培育壮大济南都市圈”、“增强济南辐射带动力”作为省级战略,成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一大亮点。
总体格局·两圈四区济南是核心发展城市
在去年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山东半岛入选全国19个城市群之一。2月1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
规划提出,山东将构建“两圈四区、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两圈四区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都市区。济南都市圈重点突出省会城市优势,强化与周边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等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成为半岛城市群向中西部拓展腹地的枢纽区域。青岛都市圈重点发展蓝色经济,协同潍坊等城市一体发展,建设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加快提升沿海城镇发展带,优化培育济青聊、京沪、滨临、烟青、德东、鲁南等发展轴线,构筑“一带多轴”网络体系。
济南都市圈·变化优先建设济淄泰莱一体化
2004年,山东省就开始研究策划济南都市圈规划。2007年12月出台的《济南都市圈规划》提出,济南携手德州、泰安、聊城、莱芜、淄博、滨州等6个城市抱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济南都市圈“1+6组合”中的滨州,在此次规划中仅涉及邹平县,而滨州市区则跟东营市区组合成为半岛城市群中“两圈四区”中的“东滨都市区”。
以济南为发展核心,山东将加快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和同城化,优先推进济淄泰莱一体化建设,将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山东半岛港口群向中西部腹地延伸的枢纽区域,环渤海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发展高地,黄河中下游地区高度一体化的城镇密集区。
济南都市圈·济南辐射力推动济阳撤县设区
立足省会城市综合优势,山东将增强济南辐射带动力,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提升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推进以泉城特色标志区、百年商埠区等为重点的老城区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城市新中心。规划布局西客站、东客站、长清等城市次中心。规划建设携黄河南北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区,带动黄河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济阳撤县设区,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规划提出,为增强济南辐射带动力,山东还将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培育“济南设计”、“济南智造”、“济南服务”品牌,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泉城特色”被专门提及,山东将打造“山、泉、湖、河、城”相映生辉的魅力泉城。
济南都市圈·圈层推动泰山申报国家公园
以济南为中心,都市圈将分别以70公里和150公里为半径,形成紧密圈层和辐射圈层。紧密圈层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济阳、商河、平阴、莱芜市区、齐河、禹城、临邑、肥城、邹平、泰安市区等区域,重点加快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提升泰安、莱芜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等。辐射圈层包括淄博、德州、聊城等城市以及茌平、东阿等县城,重点推动淄博建成全省东西部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枢纽,德州、聊城建成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推动泰山申报国家公园等。
●相关新闻
2020年半岛城市群人口过亿
目前,济南、青岛两市城区人口都不足400万,综合实力较弱。规划提出,以都市圈(区)为主要载体,统筹推进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3亿以上,城镇人口6700万。济南、青岛迈入特大城市行列,临沂、烟台、淄博、济宁、潍坊进一步壮大规模,枣庄、威海、德州等8个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所谓特大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到2030年,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6亿左右,城镇人口8000万左右。规划明确了2020年济南迈入特大城市行列。此前,在2015年发布的《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草案)中提出,到2030年济南进入特大城市序列。而在2016年8月发布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城市人口规模430万人,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10平方公里。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