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并实施<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通知》。
实现从“道路”到“街道”的改变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富有活力的街道,都是把对人的关注放在首位。《导则》的核心目标就是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从“道路”到“街道”根本性的转变。
《导则》格外强调了从道路到街道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在理念上,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在方法上,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在技术上,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在评价上,从“强调通行效能”向“促进街区发展”转变。
昨天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保障交通有序。街道为人的步行、自行车的骑行、各种车辆的通行提供了基本空间。加强街道的交通设计和运行管理,协调人、车、路的时空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交通环境,保障交通规范有序运行。
促进绿色出行。街道网络和设施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设计更加便利、舒适、安全的街道,特别是重点提升轨道站点周边的“宜步性”,可以促进市民选择步行、公交与骑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增强街区活力。街道连接了工作、居住、学习、休闲等各类城市生活目的地,并串联广场、绿地、水岸等公共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了生活与休闲场所。安全、宜人和富有吸引力的空间能够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区生活,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并带动沿线商业价值,激发城市活力。
提升文化品质。街道既是城市的记忆载体,也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场所。街道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不仅延展着城市空间,也映射着城市的文化视野与内涵。在未来全球城市竞争中,城市风貌与街道形象将成为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促进多方协同和公众参与
《导则》的实施将建立多方协调机制。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上海在街道建设、更新和历史风貌道路保护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加强规划、交通、交警、绿化市容等管理部门在规划、工程设计环节的协调沟通,加强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的融合,合理确定街道的功能和分类,保障街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促进街道各功能协调均衡发展。
同时鼓励引导公众参与。街道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应充分调动沿线业主、街道周边居民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在街道建设和更新项目中搭建政府、开发商、沿线业主的沟通平台,加强沿线业主和公众的意见征询,协调各方诉求,引导市民参与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与维护。
完善各类系统规划。逐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慢行系统规划、绿道系统规划、停车系统规划等内容,促进交通方式向绿色交通转变,为街道设计提供交通模式选择的基本依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注重塑造结构合理的公共活动网络,并对街道空间界面的连续性与尺度、底层功能业态、入口数量和界面透明率等要素加强研究和管控。
加强街道整体设计。对于城市更新区的新建和改建道路项目,应充分考虑沿线用地和建筑使用情况,加强街道空间的整体设计。对于沿线要素复杂、风貌特色突出的街道,应当在工程设计方案阶段加强对街道空间的整体考虑,在工程设计方案中形成街道空间设计的相关章节。对于城市更新区的一般性道路,应在规划设计方案中增加街道景观、风貌保护、公共空间等设计要素和内容。
建立弹性实施制度。街道的建设和更新应充分尊重市民需求,鼓励通过阶段性改造和分时段管理渐进式地强化街道的公共活动场所功能,持续提升社区生活品质。
附件: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