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填补城镇化资金缺口四项措施应先行

2014-07-30 10:1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婷婷

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和运营也逐渐进入市场化运作,将吸引大规模的民营资本进入,这是一个产业集群的概念,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除此之外,信息服务业和城市发展建设相结合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以上都属于城市内涵发展的范畴,和过去房地产主导的模式有巨大的差异,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更大。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有评论认为,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倒挂”现象,即城市化的速度远快于人的城市化速度。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去协调这一节奏?

乔润令: 城镇化的重点是能为人口从农业转到工业提供多少机会,而不是单纯的进城。从目前来看,一方面中国很多的传统工业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预计还要好几年才能消化。这些领域已无法为新一轮的城镇化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在大量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没有一定的产业支撑的城市的发展。

我认为,下一步产业布局的大体走向,一是“北上西移”,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目前来看,转移的速度和力度都非常大。有专家提出了“榨菜指数”,从不同地区榨菜的销量来看劳动力的转移。之前是沿海地区销量很大,现在已经出现逐步向中部转移的趋势。另外,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所以下一阶段产业转移将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以富士康为例,其在郑州建厂为当地解决了20余万人的就业。

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预计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将由以往的二产为主,转向由二产和三产共同支撑。这个需求是非常大的,单从中西部一亿人就近城镇化角度来看,就可以产生大量的需求。所以产业结构的转型,也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另外,国家下一步在中西部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例如长江经济带,主要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这些大城市群也将对中西部的城镇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