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充满活力、具有潜力的特色小城镇,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特色小城镇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充分释放特色魅力,知名景观规划设计师李建伟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化建设基本是以“中心城市为驱动,以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为核心、以地产经济为主要推手“的方式实现的,从而形成巨大的人口聚集群,也产生众多“城市病”,随着我国经济由一产、二产向第三产业转型,特色中小城镇发展的资源优势开始凸显,通过创新将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小而好
中国建设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多“城市病”,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建伟: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城市化建设基本是以“中心城市为驱动,以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为核心,以地产经济为主要推手”的方式实现,从而形成巨大的人口聚集群。
大城市的综合效益显而易见,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了诸多大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人情淡漠等,以金融、政治、地产为核心动力的城市化过程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城市变得千篇一律,成为了24小时高效运转的生活机器。
中国建设报:大城市的挤出效应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李建伟:是的。近几年,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选择到乡村创业,在那里工作、种菜、生活。在不少创业人士看来,在压力相对较小的中小型城镇发展反而成为了明智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由一产、二产向第三产业转型,特色中小城镇发展的资源优势开始凸显。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流将转移到以“特色城镇”为驱动力的发展方向。城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自然资源、文化历史、特色产业、创业创新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后发优势。
新机遇
中国建设报:后发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建伟:首先,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为生态宜居、旅游休闲、风景观光、度假休养等城市人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条件。其次,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乐趣与情怀。很多中小城市,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明显。第三,城镇的规模可控,还有机会规避“大城市病”,如水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热岛效应、雾霾污染等。在产业布局及规划理念方面的创新大有潜力。
重品质
中国建设报:结合当下中国的发展现状,这些优势应如何发挥?
李建伟:不可否认, 在当今社会, 政治、政策资源对于城市的发展还至关重要。这从过去的特区建设经验就可见一斑。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因此,应给予城镇相对灵活宽松的政策,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推动各项经济建设的开展。除此之外,通过加强中央以及省级等各类机构的联系,资源共享,承担相应功能,可以有效地满足特色城镇的不同需求,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注重与地方资源相匹配的发展规模,才是打造小城镇品质的关键。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经济管理上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才是城镇持久的竞争力。
兴教育
中国建设报:如何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李建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要创造适合地方人才培养的机制,引进大学、中学、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地方发展的动力源。
加州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 除了淘金热,最令人激动的是农业、休闲、旅游及娱乐业的大发展,为西部经济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的繁荣得益于人才的培养。加州大学的模式大大有别于美国其他各州,非常具有特色,加大伯克利、加大洛杉矶、加大旧金山、加大尔湾等多个分校遍布加州各个中小城镇,有效解决了各地的人才需要问题。
中国建设报: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李建伟:分解大学资源,满足各地人才需要很重要。可以鼓励中国的名校,包括一些省内的名校去其他小地方办分校,构建适合于各地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效服务于地方发展需求,更好地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为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作贡献。这对于社会安定,降低人力成本,文化生活多元化都有促进作用。优质资源的转化,既能化解大城市困局,又能满足小城市需求。
举“双创”
中国建设报:发展特色城镇如何顺应当下的互联网时代?
李建伟:现在既是互联网的时代,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现代社会的物流与科技发展使得小地方有条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交通问题已不再是制约中小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互联网的普及已大大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对一些创业公司来说,大都市虽占据资源优势,但同时竞争成本加剧。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地域时空的界限在迅速弱化,网络可以辐射全国、全球。如果选择在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落户创业,在节约成本精打细算的同时,还能尽快实现盈利目标。建厂和投资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有效地用于宣传和招商。有些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对于投资者还有大幅度的优惠政策。这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机会与选择。
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都扎根于城镇。对于城镇而言,突出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发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对它们进行有效活化,是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的精神基础,也是城镇未来发展的产业优势所在。在当今的科技大繁荣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参观体验,与大城市形成有效联动,甚至成为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