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海绵城市,让城市更有“里子”

2017-03-29 10: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潘旭涛 张 玥

图为广西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周 华摄

2015年4月,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诞生,至今已近2年时间,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如何?各地即将陆续进入汛期,海绵城市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3月25日至26日,“2017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投融资实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交出两年成绩单

去年夏天,湖南常德城区接连遭遇数场大雨,但城市道路并没有严重积水。不仅如此,城市水质日益改善,河水两岸风光也日新月异。

广西南宁那考河曾是一条黑臭河道,如今成为了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吸引了众多游人,周边房价、地价也显著上浮。

这些都是海绵城市交出的成绩单。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据了解,海绵城市在防治城市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论坛上表示:“海绵城市是中国自己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是城市水问题治理的中国智慧。”

目前,全国有重庆、济南、武汉、福州等30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完善建设体系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3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如何使城市更有“里子”?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认为,首先要转变技术路径,更注重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其次,要构建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同时,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工程要兼顾“里子”,例如河道走势设计变直为曲,恢复自然原貌,以涵养水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认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基础研究和应用。

PPP创新投融资模式

资金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之一,很多参加论坛的专家将出路寄托在PPP模式上。

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主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不少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已采用PPP。“PPP投融资管理方式拓宽了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领域,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引入更多市场机制,汇聚专业竞争优势,可以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中国PPP研究院副院长满莉说。

济邦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指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对PPP应有合理期待,PPP不可能带来免费服务。就像过去自己采买做一桌菜,现在是付费请大厨直接奉上盛宴。”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