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特色小镇发展要善做“冷思考”

2017-03-29 17:23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马烨

特色小镇建设已进入全国普及阶段,也进入冷思考阶段。确实,特色小镇建设自身并不是、也不可自动成为区域转型升级发展的灵丹妙药,除非觅得小镇的生命所在。

近年来,在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和新发展理念的号召下,“特色小镇”发展迅猛,成为聚合资源、提升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载体。2014年以来,浙江刮起一股“特色小镇”风,基金小镇、财富小镇、互联网创业小镇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特色小镇”在浙江取得一定发展成绩的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股热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到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

其实,作为经济大省,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其民营经济发达、创业创新勃发、山水资源充沛的省情。“特色小镇”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特色小镇建设的本义在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然而,一些地区盲目照搬“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只学其皮毛,而忽视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反倒有了“东施效颦”的嫌疑。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模仿复制”,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方执政者“浮燥”的政绩观。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平快”的表面政绩,盲目采取一刀切、规模化的发展模式,急于求成,使小城镇发展失去了特色和灵性,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能够让人留恋的东西荡然无存。一些地方盲目跟风,重建设、轻规划,忽略了本地文化底蕴和内涵气质的保留。一些地方盲目“摊大饼”,要城不要人,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配套没有跟上,使得小城镇成为“死气沉沉”的“空壳”。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在强调重塑国人文化自信的今天,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自然不能断去人们对故土历史文化的记忆,不能脱离故土亲情和文化脉络的传承。从硬件设施上来看,倘若大兴土不土、洋不洋、大同小异的水泥楼,会人迷失“家”的方向;从软件上来看,倘若不能使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城镇则无法与人们产生精神共鸣,失去了“灵气”。只有坚持产城融合、人文融合、生态融合,如此共融共生,特色小镇的发展才有“灵魂”。

当然,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要遵从“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保护与开发并举,开发与管理并重,如此,才能建设出生机勃勃、百姓受益的特色小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