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维也纳:“看不见的城市规划”

2014-08-05 10:08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许凯 杨寒

老城市,新内容

维也纳的美好更体现在,它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老城的美丽仍在活生生地呈现,期待着当代生活的融入和重新诠释。比如,大部分的古老公寓都被改造更新,加入电梯和其他无障碍措施;在不改变原建筑总体结构的基础上,户型被改造以符合当代的需求(如增加独用厨房和卫生间)。这样,城市建筑的保护与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相结合。相比搬进新建小区,市民更愿意选择住老式公寓,因为这里各种生活设备设施并不落后,又具有历史建筑的特殊感觉,居住在此是一件非常“Cool”的事儿。

在城市风貌保护方面,有个关于屋顶加建的规定非常有意思,即允许已被纳入世遗的老城中心区住宅的业主对屋顶加建,以增加老城区的居民密度,对加建的建筑风格不加规定,只有一些框架性规定(如只允许在檐口向内45度虚线以内的范围建设、对屋顶高度、与两侧建筑的交接的各项要求等)。在这个看似随意却实际是精心设计的规定下,维也纳诞生了一大批当代、前卫和富有创意的屋顶加建项目。其与其他建筑的协调关系是通过恰当的体量、与周边建筑的相互关系形成的。这种“看不见的城市规划”,让城市发展获得了一种弹性,一种过去、当下和未来共生的可能性。

维也纳还证明,公共空间的内容策划是多么重要。博物馆区(Museumsquartier)改造自原皇家马术学校,在一个三进围合的大院里,塞进了两个极其前卫的当代博物馆,再加上覆盖全年的艺术表演计划,这个“大院”成为维也纳最富艺术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公共空间。美丽的老市政广场曾受困于活力不足的问题,1990年代以来,每年一度的夏季维也纳市政厅电影节、冬季的圣诞市场和溜冰场,将这里变成全世界游客向往的胜地,大量周边城区的市民来此休闲娱乐。

Naschmarkt露天市场在1990年代之前一直是比较萧条的区域。规划决定不对该区域进行物质改造更新,而是指定三项政策:一是允许土耳其人在此摆摊,二是将一部分市场功能转换成餐饮功能,三是制定详细的建筑维修更新导则。第一项政策提高了市场小业主的积极性和商品的特色,实现文化的多样性;第二项保证了广场活力(尤其是在夜间)的充足;第三项则将地区发展与建筑保护结合。基于此,Naschmarkt实现了华丽复兴,游客和市民络绎不绝,同时带来市场的经济活力,业主积极性也很高,自筹资金进行改造装修,而详尽的规划导则保证了建筑物更新的总体协调和历史价值的延续。相比我们司空见惯的“先拆除再重建”的方式,这样的规划多么富有智慧。

结语

勇气、智慧、务实和包容,是这些“看不见的城市规划”秉持的基本态度。一个城市的市民是否能感到安全、舒适和快乐,也许比这个城市是否“看上去更好”更重要。在维也纳经验的对照下,我向中国的城市规划提几个问题,也希望以此引起一些思考。

第一,风靡大城市、中小城市甚至县级市的豪华的标志性建筑工程,如各种大剧院、体育场、文化中心、市政广场、超级高楼,是否真正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是否能给市民带来更大的福利?

第二,我们为建设“崭新城市”而拆毁那些代表过去的街道、社区和建筑,但这是否真正让城市变得更干净、更安全和更豪华?承载城市文化和记忆的场所和空间是否已经消失?原来住在这里的居民,去哪儿了呢?

第三,我们努力保护下来的那些漂亮的古镇、村庄和城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否从活生生的城区变成了标准的旅游景点?老百姓是否还愿意生活在那里?城市规划应关注的难道仅是美丽的建筑表皮吗?

(作者许凯系维也纳工业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建筑系讲师,杨寒系上海尤根青年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3/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