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 中国网万全摄
原标题:“一带一路”论坛闭幕,中国和世界收获5大红利
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在舆论普遍点赞的同时,也有人疑惑:费这么大力气建设“一带一路”,中国有啥好处?其实,这个“世纪工程”不仅能给中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更能惠及沿线各国及世界。可以说,此次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和世界至少收获这5大红利。
1、中国倡议应者云集,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次高峰论坛,共有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德法日也派代表前来参会。
一项由中国首倡的提议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和认同,今天的中国外交令人刮目相看。由此也能看到,“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的是世界的普遍心声。
雅万高铁、亚吉铁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过去4年,真金白银的投资、扎扎实实的项目,让很多国家收获了红利、看到了希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截至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5月14日,习近平同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代表们合影。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全球化遭遇“逆风”,中国方案注入新动力
当下,不少人对全球化充满疑虑与质疑。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分化、南北差距突出等问题困扰着人们。正如习近平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的强音,也是中国向世界给出的一个方案。
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还处于欠发达状态,各国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升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满足相关国家的发展需求,也将让互利共赢的理念在相关国家生根发芽。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无疑对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5月15日,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开始。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3、帮沿线国家补短板,中国也迎来发展机遇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普遍愿望。“一带一路”建设所聚焦的就是这个问题。
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民生项目……习近平宣布的一系列重磅举措,正是瞄准相关国家的发展短板,为他们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而中国,也将因此而受益。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贷款支持,既可以进一步盘活外汇资产,同时也将为国内企业开拓新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得到开发和发展,中国也将收获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企业“走出去”、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等诸多实惠。
4、“一带一路”怎么建,合作方向更明确
过去4年,“一带一路”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下一阶段,“一带一路”怎么建?这次论坛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在介绍高峰论坛主要成果时指出,“我们同意加强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宏观政策协调”“继续把互联互通作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引领”“继续积极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办好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扩大相互金融市场开放,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
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点合作领域。2019年中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和世界都将受益。
5月14日,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贵宾们一同步入宴会厅。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5、展现大国担当,“一带一路”成中国新名片
最近几年,中国外交大事一件接一件。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其中,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无疑最受世界瞩目。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
习近平在高峰论坛演讲中的这6个“不”,使“一带一路”倡议与以往个别国家全球治理模式的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又一张高含金量的“新名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