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城乡规划局松山湖片区直属分局核发了分局第一份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准了东莞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生态园中心消防站建设项目申请。
松山湖片区直属分局相当于市城乡规划局设置在松山湖片区的“业务窗口”,仅设2个内设机构,业务管辖范围为新出炉的六大片区中的松山湖片区,包括松山湖(生态园)、茶山镇、寮步镇、大朗镇、大岭山镇、石龙镇、石排镇一园六镇。
2017年3月底,东莞拉开了新一轮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工作大幕。在不改变现有园区、镇、街道行政架构和空间范围的前提下,将全市划分为六大片区,并谋划14个重点发展先行区,集中优势资源,将其建设成为引领片区发展的“引爆点”。
通过园区和各镇(街道)的统筹发展,东莞力图在涉及经济发展的招商引资、规划融合、土地开发安排、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治理以及城市公共服务布局等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核心是统筹,关键是联动,目的是发展。”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这样解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六大片区的出炉,加快园镇统筹,意味着东莞变“诸侯经济”的“单打独斗”乃至“内斗内耗”为“握紧拳头”,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其成功与否,也寄托着东莞实现转型升级和科学集约发展的期待。
新片区,大未来。通过调整优化片区划分,整合增强片区发展合力,东莞将突破“诸侯经济”壁垒,迈向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大未来。
A 从“组团”到“片区”
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到驰名全球的“世界工厂”,东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最初的财富积累——全市32个镇街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之列,发达镇街的GDP甚至超过一些省份的十强县。
但随着东莞镇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市直管镇这一扁平化的行政架构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等弊端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其土地、能源、产业布局及城镇规划等瓶颈日益凸显。
如何破解“诸侯经济”壁垒,成为近年来东莞面对的重要课题。
2012年,东莞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水乡地区“十镇一港”统筹发展,打造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用经济区域的概念代替行政区隔,实现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
以水乡为起点,东莞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促进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2014年,正式确立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中心组团定位为高品质城市中心、西北组团定位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西南组团定位为滨海新城、东北组团定位为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东南组团定位为对接深圳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
这一次,在“一中心四组团”城市格局的基础上,东莞继续深化“统筹”战略,将全市划定为六大片区,并谋划14个重点发展先行区。
对比两次划分,此前“一中心四组团”的中心区、西北组团、西南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分别对应六大片区中的城区片区、水乡新城片区、滨海片区、东部产业园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可以说,无论定位及功能,两方都有很高的对应度。区别在于,本次新设“松山湖片区”。
在观察人士看来,这一任命的背后,是东莞创新园区发展管理体制、加强园区与相邻镇街统筹力度、谱写园区统筹大文章的战略布局。
B 做强中心 融入湾区
除了突出园区统筹思路,对比“六大片区”与此前的“一中心四组团”,还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基于何种考量?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东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作出解释:万江、高埗、石碣纳入城区片区,希望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理顺管理边界,打造中心城区“三江六岸”水文章,建设现代滨水城市。
沙田、东莞港纳入滨海片区,全面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积极融入湾区发展,增强区位发展优势。
黄江、谢岗(银瓶新区)纳入东部产业园片区,可激活东部工业园吸收深圳辐射的通道,银瓶新区与常平形成产城互补关系,并进一步对接惠州潼湖地区。
水乡新城片区只保留了水乡核心5镇,可集中做精水乡特色产业。
东南临深片区的区位特征更加明确,进一步承接深圳产业的外溢。
该负责人表示,组团划分侧重城市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与建设。片区划分侧重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以片区经济联动发展为核心,识别重点发展单元和先行区作为“引爆点”,带动片区整体经济发展提效。
该方案基于最大化园区品牌效益的角度,强化园区、镇街的经济联系。不难发现,六大片区中,设有园区管委会的松山湖片区、水乡新城片区、滨海片区和东部产业园片区,均是以园区为片区中心;没有园区管委会的片区才以核心镇作为片区中心。
当前,东莞加工贸易持续退潮,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必须改变过去依靠镇村分散发展加工制造业的格局和要素驱动的旧路径,走上创新驱动之路。以园区平台支撑科技创新、支撑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正是东莞急需的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园镇统筹,变“单打独斗”乃至“内斗内耗”为“握紧拳头”,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是东莞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和科学集约发展的关键所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认为,打破32镇街的“诸侯”体制,解决本质的利益问题,会帮助东莞释放出更大的经济能量。
C 突出园区 协同发展
为什么要突出园区的统筹作用?
数据显示,东莞6个园区以约占全市30%的土地,仅创造了约21%的经济总量和12%的税收,而苏州市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却以约占全市面积32%的土地,创造了全市72%的经济总量。数据对比,充分显示出东莞园区统筹发展的紧迫性。
纵观国内先行城市,加大统筹力度,做大园区文章,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宁波在慈溪经济开发区基础上整合慈溪出口加工区,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广州将原属番禺区的“二区三镇六村”划归新成立的南沙区。珠海将南水镇、平沙镇与高栏港经济区实施“区镇合一”体制改革。
目前,东莞的土地开发已经达到46.3%,到达土地开发的红线。东莞6个园区规划建设用地48.97亩,目前未建的仅有17.22亩。区域结构性空间如何释放,产业集群效益如何发挥,产业园区统筹片区联动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新片区内,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协同发展是进一步破解制约瓶颈的“药方”。
原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区域经济学专家陈鸿宇认为,从机制角度来看,目前部分东莞镇街现有的资源还没有办法激发出来,其集聚力效应还不够,解决地域分化问题是重点。
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六大片区新建立了市领导挂片督导制度,同时建立片区统筹联动议事决策工作机制,强化片区在规划融合、土地开发安排、交通基础设施、招商共享、环境治理、城市公共服务布局六方面的统筹。在考核方式上,对园区和片区中心下达带动整个片区特别是次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任务,形成考核导向,倒逼园区和片区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破解发展失衡难题。
“园区+镇街”的统筹模式通过推进分工,可将园区的创新成果加快外溢到其他地区。陈鸿宇认为,此前东莞的产业转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路径,单纯引进外地的大项目可能落不了地,东莞本身缺少把外地科研成果引进的力量,需要一些高校来搞转化,需要从研发成果到加速器到孵化器到新型研发机构的助力,需要创投公司的入驻……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镇街或者园区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分工,有的地方专事研发成果的孵化,有的地方专事金融服务,有的地方专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避免镇域经济时期的低水平重复,真正依靠创新和质量拉动发展。”陈鸿宇说。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