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访谈)

2014-08-08 09:5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牛一兵 朱竞若 王方杰 李泓冰 陈 杰

一体化保护  可持续发展  蓝天碧水最关情

记者:大气和河流,不受行政藩篱禁锢,早已自行“一体化”了,而京津冀地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成了三地的心头之患。京津冀生态建设倍受瞩目,怎样联手从根本上防控大气污染,进行水源保护及环境治理?

郭金龙:不久前,北京日报头版发了一张新闻图片:北京雨后出现明亮彩虹,虹桥横跨半个天空。北京老百姓那两天特别高兴,见面就说看到彩虹了。我也高兴,但更有压力,出个彩虹就上头条,说明来之不易,环境问题真是忽视不得。百姓的兴奋,也让我们深知,百姓最渴望什么。你说GDP多少,市民没感觉,生态环境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周本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生态环境,环境容量有多大,发展潜力就有多大。河北下决心调结构,就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生态空间,发展更好的产业。河北治理大气污染是用牛劲的,全省关闭大小污染企业8000多家,空气质量已经出现积极变化。这说明,只要下决心、用大力去抓,就会有好的效果。

在京津冀生态建设中,河北担负着很大的任务。我们制定了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修复规划,并由省人大立法,重点是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流水网建设和污染治理、湖泊湿地保护、山体修复、绿色河北攻坚、清洁能源替代等六项工程,争取在3至5年内见到明显成效。

资源总是有限的,必须节约集约利用。比如,河北严重缺水,而农业用水占全省的70%,用水方式还比较粗放。农业节水有多种途径,但推广节水品种是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过去一亩小麦浇三水四水,耗水200方,如果大面积推广节水小麦,每年全省就会减少用水10至20亿方,对遏制地下水超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兴国:京津冀在地质、地貌、气候及生物群落等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地域系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广泛合作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三地一定要联防联控,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通盘考虑三地的整体环境承载力,着眼于扩大总体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积极建立京津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

记者:采访中,生态涵养区关于生态补偿的呼声比较强烈。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这个问题能破解吗?

郭金龙:目前咱们还是分灶吃饭,财税制度立足于分区域的分税制,你们反映的现象确实存在。生态保护,要更大程度调动三地的积极性,需要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央已经下了决心,我们有信心。北京和河北在生态方面有过不少合作,对比如承德的节水农业,以及稻改旱、植树造林、建蔬菜基地等项目,但力度还有待加强。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机制上的问题,下定决心不难解决。

3/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