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叶一剑:景区化不应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2017-05-27 10:46 来源:方塘智库 作者:叶一剑

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个省的政策导向,以及很多实践案例,都包括了对特色小镇文旅功能的强调。比如说,很多省份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3A级或者4A级以上景区标准来做,甚至明确要求,要直接申请为4A或5A级景区。如果是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导的文旅属性比较明显的特色小镇,基本都是按照5A级景区创建标准来要求。

这反映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场实践者对特色小镇的环境、生态、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在我们看来,文旅功能是所有特色小镇的营造中都必须要考虑的,这不仅代表了小镇建设中对文化和环境的重视,而且,背后体现了对一个旅居时代的深刻洞察。

如果把人的一生用两种状态来界定的话,可以分为定居和旅居,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讲,旅居状态的时间占比越来越高,这也是文旅产业爆炸式增长的真实逻辑。这就客观上要求,包括特色小镇在内的人居营造,都需要考虑文旅功能的完善,比如,越来越多的区域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城市旅游的概念,开始从旅游人口的视角来审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功能完善。那么,特色小镇作为一种高品质的人居空间供给,文旅功能完善成为必然。

以文旅为主导的特色小镇

但是,在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供给中,如果仅仅是按照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显然对文旅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价值存在误解,甚至是误导。

就像我们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应该保有对房地产化的特色小镇建设警惕类似,对景区化的特色小镇建设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这不仅是因为在文旅新时代景区化的文旅产业运营本身开始面临挑战,还因为特色小镇设立的初衷或者说对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综合影响的价值预期,决定了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在地文化张扬、全球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等,才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价值体现。

1.超越景区的特色小镇建设

应该说,中国A级景区的建设评估标准经过2016年初进行的新的修改,增加对智慧旅游、休闲度假、特色文化在景区发展中的考量,体现了文旅新时代景区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比如,把特色文化单独列为一个大项,以引导旅游景区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切实把培育文化主题、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活动、塑造企业形象作为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来抓;改变了原来标准中的“邮电服务”的说法,新增加了“信息化”大项,并大幅度提高了该项的分数占比,这体现了对智慧旅游的重视;增加了对住宿设施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对休闲度假游的回应;还有对于停车场的要求,充分考虑了自驾游的需求。等等。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

但是,纵然是这样,游客体验和市场认可与A级标准之间依然经常不匹配,进而让大家对A级景区的评定与管理制度产生怀疑。在此背景下,对于A级景区评定标准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需要进行更具体更细致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做出最佳方案选择。

更重要的是,之所以说景区化不应该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是因为,包括文旅特色小镇在内,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包括文旅产业在内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区域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的平台,也是特色小镇所在地区整体转型过程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哪怕是免收门票的开放式景区的建设逻辑,也不适配于是特色小镇的建设。

在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配套或者说文旅产业的发展,门票经济不应该是特色小镇文旅产业收益的主要来源,更应该从特色小镇的整体收益角度来测算小镇文旅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包括我们说的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文旅特色小镇,门票经济都不应该是主要的收益模式,而是要从文旅产业链和文旅产业生态构建的角度来规划文旅小镇的文旅产业价值链。这背后又牵涉到一系列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安排(对此,随后我可以尝试专文分析,在此不做具体讨论)。

当然,虽然我们不认为景区化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方向,但并不妨碍我们认为文化旅游的功能配套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只不过我们要区分开特色小镇、文旅特色小镇、文旅功能与特色小镇等概念。

关于特色小镇和文旅小镇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包括文旅小镇在内的特色小镇,一定是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小镇,其特色的构建很大程度是由其特色产业所决定的。虽然文旅功能是所有特色小镇的标配,但特色小镇并不等于文旅小镇,文旅特色小镇是以特色文旅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那么,作为特色小镇配套或者环境建设一部分的文旅规划,和作为整个小镇产业支撑的文旅产业规划,思路是不一样的。

2.市民文化是小镇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前我们就专门讨论过特色小镇的灵魂是什么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我觉得这有点矫枉过正。我们注意到,这一轮对特色小镇的重视和鼓励,是伴随着对此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两种现象或者说困境的反思来展开的:一种是对园区经济发展的反思,以开发区和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建设,几乎完全是基于产业集聚进行区域规划的,导致发展到后来,别说具有文旅的功能,甚至说基本的城市功能都无法满足,不但不宜居,更不宜游。所以,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求避免园区经济的弊端,从产城融合的角度进行思考。

另一种是对房地产业的反思,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太多的所谓鬼城和空城的案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缺少对产业的重视,导致房子建起来以后,没有产业和人口导入,也就谈不上什么活力。

尤其是后者,从特色小镇的提出开始就不断的被强调,避免变成圈地,变成房地产化的特色小镇建设。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在我们看来,对特色小镇建设而言,产业当然很重要,但是,文化才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产业是可以在不同的小镇之间复制的,但每一个小镇都应该尤其独特的文化,这才是无法复制的。

在关于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讨论中,我特别愿意强调对在地文化的关注和挖掘,并通过设计、互联网、技术、建筑等手段,将在地文化产品化、符号化。这也将是决定特色小镇能否参与全球对话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与特色小镇通过在某一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从而获得全球影响力的逻辑是一样的。

我们一直强调,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是面向全球的,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进行打造,那么,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的诞生,应该在文化上和产业链上都具有独特性,所以,在地文化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市民文化是小镇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每次提到一个城市的文化,或者一个小镇甚至乡村的文化的时候,我都认为,这些带有人居空间属性的空间营造,在充分理解和践行城市(包括小镇甚至乡村)为人而建、为人而生的价值理念,在此逻辑之下,这些空间的文化构成中,市民文化将是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一个城市(或小镇以及乡村)最具文化魅力的体现。

关于这一点,我总是喜欢举出我在赫尔辛基走访的经历和印象,虽然也和很多的游客一样,第一次到赫尔辛基的时候我按照导游手册的提示,饶有兴趣的看了老沙里宁设计的赫尔辛基火车站,看了岩石教堂,看了西贝柳斯纪念碑,甚至我自己突然心血来潮,连续两天拍摄了几百张漂亮的橱窗设计,但是,去过赫尔辛基两次以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最让我感动的都是当地居民生活状态所传达的信息,包括在雪花中坐在城市广场上安静的喝着咖啡的老人,还有在城市街头忘我的拉着小提琴的民间演奏者。

我对高雄的游历也是如此。在那里呆了将近一周,看遍了导游手册上所提示的所有的景点,自己徒步了几条街区,但让我最感慨的是,我在街边一个很普通的露天面馆要了一碗面,厨师是一个小姑娘,给我做完面以后,竟然不知去向了,我快吃完的时候又安静的回来了,结账时双手接过钱,然后把找零双手递还给我,并说了声“谢谢”。这背后的信任、礼貌、优雅是一个城市宝贵的品质。

我们注意到,中国很多城市都开始强调所谓的全域旅游或者说城市旅游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固然重要,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城市市民文化的培育和张扬,这是最难管理的,也是最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部分。

受此启示,在我们看来,市民文化当是特色小镇文旅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将是这个小镇文旅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对特色小镇的这个方面的发展有所思考和规划的话,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至少要求我们对特色小镇进行策划的时候,要有人口结构、社会治理、市民文化、公共空间等方面的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这也是我们认为景区化不是特色小镇发展方向的原因之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