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建筑垃圾倾倒场面临即将被“喂饱”的严峻形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迫在眉睫。但受制于政策、市场等因素,建筑垃圾利用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建筑垃圾体量有增无减 收运全体系尚需建立
由于缺乏成熟配套的再生利用方法,建筑垃圾处置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仅仅通过回填旧窑坑、堆山造景、倾倒点消纳等传统处理措施,已无法满足处置大量建筑垃圾的需求。
建筑垃圾增量不减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难以消化。据悉,自2009年起,不少城市建筑垃圾以极快的速度增加,而处理方式多为回填掩埋等单一模式。近几年来,拆违拆临力度加大,建筑垃圾更是猛增。
我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建筑垃圾呢?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专委会主任助理李文龙给出了一组数据,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建筑垃圾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建筑垃圾年产生量只增不减,弃土大量产生,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的70%,这较2000年前的30%——40%的占比,增幅相当大。
东南大学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研发中心专家顾问王重义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约15亿吨,南京市年产生建筑垃圾量约10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仅5%左右,长期采用堆放、填埋等方式,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
建筑垃圾处理面临困境
我国以直接填埋、填坑造地的方式为主,资源化处置的方式占比较低,这从目前国内建筑垃圾处理厂的构成即可看出。“数据显示,我国18个省市共有建筑垃圾处理厂867座,其中填埋717座,堆放83座,资源化处理仅有67座。”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所所长余毅称,“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足10%,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5%,日韩达到95%。”
在管理体制上,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地方上涉及住建、财政、环保等多个部门,且各城市的主管部门不一、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缺少有效的管理协调体系。
建筑垃圾资源化道路确实难走,但并非走不通,只要找准方式方法,就一定能走好这条路。其中,政策支持、宏观环境、技术水平及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如果某地建设建筑垃圾处理厂,没有国家或地方政府土地、税收等政策的支持,企业将“无利可图”甚至会出现亏损;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实践中,因为其专业性很强,如果没有新技术的支撑,企业很难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果公众的观念、意识没有改变,仍然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抱有成见,那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道路也将陷入“死胡同”。
建筑垃圾收运全体系急需建立
基于此,专家建议探索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规范,建立建筑垃圾收运全程管理系统。要根据相关的环保法规,对建筑垃圾的清运和处理运用各类手段(包括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监控,从垃圾产生、运输到填埋或再利用都要做到有源可溯,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杜绝为了降低成本或谋取不当利益所发生的偷倒。另外,要推动联动处理机制,提高建筑垃圾的合法合理消纳。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可参照生活垃圾的处置管理模式,实施区域内特许经营,由政府统一规划布局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所和建筑垃圾填埋消纳场所;针对产业装备技术落后的现状,政府应尽快启动再生资源科技经费的重点专项列支,开展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等,形成产业链装备体系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