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其规划设计过程一直是热点话题。被“大城市病”困扰的北京,将紧紧抓住这次机会,探索出一套规划治理大城市的新路子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新规划将勾勒出怎样的蓝图,引人关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日前表示,过去,我们曾错失多次治理大城市病的机会。在新版总规中,以人为核心的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将是北京治理城市病的机会,更会成为样板。
其实,北京对通州的定位和规划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早在1993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设立卫星城开始,通州一直是北京重点规划的区域。按当时设想,是改造通州新华大街一线,通过拆迁一部分、新建一部分来补齐城市短板。
随着北京总体规划的调整,通州的核心区域往东挪了1公里多,确定了以运河为中心塑造崭新的城市形象。这1公里多,意味着规划将由从城市内部空间的一小块地方着手,转变为沿着运河拓展更大的城市空间范围。这是通州规划迈上第一个台阶的关键。
第二级台阶,源自全球知名规划大师卡尔索和他的“小街区、密路网”理念,这种观点直接挑战了一度盛行的传统开发模式。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作为城市副中心,通州缺的不是大量住宅,而是大量就业机会和与人口相匹配的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级台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提出,通州副中心建设成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于是,规划跳出在副中心单纯考虑行政办公区的视野,开展了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的国际规划方案征集。在应征方案中,“城市绿心”“家园中心”“综合环廊”得到认可。
施卫良在“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行政办公区的6平方公里的规划设计。这部分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主要的办公楼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完工,以便启动4套班子和重点委办局的搬迁工作。
第二层次是155平方公里的城市副中心的总体城市设计,与各个重点片区的详细规划设计。从去年起,北京开展全球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邀请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顶级设计单位,组成12个联合体,近百名规划、景观、建筑、交通、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到规划中,可谓集全球之智,形成了城市设计方案综合成果。
在这个综合方案的基础上,北京正在推进片区的详细规划。按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的要求,在每个片区的详细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对建设地块进行统一管控。
第三个层次是去年开始的通州总体规划。规划范围涵盖155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地区和外围乡镇区域。这个过程主要是集中力量抓好外围特色小城镇的定位和规划研究,包括与副中心、周边城市、甚至北京城市区域的统筹协调,避免中心城建设过程中出现“摊大饼”的问题,形成一个统筹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通过这些规划,实际上我们将整个副中心纳入到1个由片区到副中心,到整个区域,再到跟北部3县区协同的更大范围的全覆盖的管控体系。”施卫良表示,从这个层次上说,北京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来做好副中心的规划,指导各项建设的进行。
未来,在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绿色空间结构中,大尺度的“城市绿心”公园将成为亮点。这些“城市绿心”中还将引入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成为居民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这样生态和谐宜居的城市样板,势必将吸引北京中心城区部分人口和功能东迁。不久的将来,森林公园环绕的北京东南区域,将有望与全球最美的城市比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