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省发改委印发《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将在轨道交通与上海轨道网对接、平湖与上海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上海自贸区嘉善协作区建设等八大重点事项上,支持嘉兴全面接轨上海。
今年3月29日,浙江省宣布同意在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6月7日,为全面接轨上海,嘉兴市委书记鲁俊、市长胡海峰率嘉兴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长应勇会见了嘉兴党政代表团。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提出,要把嘉兴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十几年来,沪嘉两地在产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进行了合作。
资料显示,2016年嘉兴引进来自上海投资的浙商项目82个,总投资105亿元;来自上海的内资项目共220个,总投资183.9亿元;外资项目117个,实际利用外资14.18亿美元。
受访专家表示,竞争与合作、制衡与自由相协调才是都市圈健康发展的根本。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的推进,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助推器。
沪嘉合作由来已久
《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嘉兴将在轨道交通与上海轨道网对接、沪乍杭铁路建设、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共享医疗保障卡、平湖与上海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上海自贸区嘉善协作区建设、浙沪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建设八大重点事项上,得到浙江省政府的支持。
上述《方案》还提出,创立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创新省际产业平台合作共建机制等十五个创新改革项目。
今年3月29日,浙江省宣布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要求该示范区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
其实,嘉兴对接上海,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写入引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八战略”。他调研嘉兴时指出,嘉兴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在全方位接轨上海过程中成效显著,其优势和作用无可替代。
2014年,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印发《嘉兴市深化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
这十几年来,这种跨区域合作的成果颇丰。
就产业来看,长三角科技城一半在嘉兴平湖,一半在上海金山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与商务部上海基地签订了产业园区资源转移共享平台合作共建协议,海宁科技绿洲一期已完成近90%的招商任务。
2016年,嘉兴通过上海这一产业大平台,共引进内资项目220个,实到资金73.8亿元;外资项目117个,实际利用外资14.18亿美元。
2016年5月,嘉兴市公积金中心实现了与上海公积金中心的单边贷款政策,即在上海缴存,在嘉兴购房,可享受嘉兴公积金贷款。
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现实来看,嘉兴全面接轨上海并非一厢情愿,上海方面也对此做出了很多反馈。
在6月7日接见嘉兴党政代表团时,韩正表示,上海和嘉兴地理相邻,人员往来频繁,两地应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去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嘉兴与上海在产业上有差异,可以形成互补,嘉兴拥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正好可以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这两年受上海影响,嘉兴房价上涨明显,早些年上海已有很多人到嘉兴的嘉善投资或居住。“随着交通、公共服务等的完善,将来两地的同城化将越来越明显,人才的流动也会越来越多。”徐剑锋说。
浙江省有位专家表示,中国现有三大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中深圳和广州边上出现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城市;“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另有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二线城市发展迅速;京津冀历经多年推进后,迎来了雄安新区。这些经验表明,竞争与合作、制衡与自由相协调才是都市圈健康发展的根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统计数据测算发现,2002年上海GDP占江浙沪三地比重0.227,三地GDP总和占全国比重0.197;2016年上海GDP占江浙沪三地比重0.183;三地GDP总和占全国比重0.202。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GDP在江浙沪三地的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三地GDP总和占全国经济比重却不断上升。
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沪嘉合作不断提速,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作用逐步显现。徐剑锋认为,这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能起到示范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