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北京通州副中心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次规划行业的高考,考试成绩对通州副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上,清华同衡设计规划研究院院长袁昕以高考作比,道出城市设计之于北京、上海等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市建设画好蓝图以后,如何让“图纸”变为现实,体现了从规划到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空间管控的思路。而且依照蓝图“干到底”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智能、反馈、迭代的宏观决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规划转型视角下,对城市管控信息化进一步认识。
历史发展欠下城市设计债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重规划、轻设计,法定规划包揽了一切;对编制过于重视,对实施又相对比较轻视,结果导致很多城市设计是‘图上画画、墙上挂挂’;虽然注重实践工作,但是对实证和反思严重不足,导致规划学科和实践水平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低位徘徊’……”对于传统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清华同衡设计规划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刚总结出“九重九轻”以提醒整个设计行业,即重规划,轻设计;重编制,轻实施;重实践,轻实证;重表达,轻研究;重开发,轻保护;重模仿,轻原创;重自我,轻协调;重设计,轻工程;重执行,轻质疑。
徐刚的总结并不是“危言耸听”,从1980年周干峙先生提出发展综合性的城市设计开始,中国进入了“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建设大潮。30年的城市建设既有成功典型,也有失败案例。
而且今天传统城市规划的局限性凸显:土地利用率低、城市居民生活不便捷、功能区划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等,其中的原因复杂而多变。
袁昕向科技日报日记者表示,前30年的快速发展,给设计者留下的空间已经很有限,接下来城市设计者要面对的任务,更多是在城市空间的存量以及空间品质方面提升。
科技欠缺阻碍新型城市规划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超过了50%,这就要求城市传统的单一增长模式要向多元复合式增长转变。这也要求城市规划跟上转变的节奏,但科技欠缺不到位却拖了城市规划的后腿。
“放眼国内现有的设计方案整合平台,核心业务多在于提升管理平台空间和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无法做到对数据的统筹统合,也挖掘不到数据自身的价值。”调研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详细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恽爽发现,目前信息化解决的问题更多集中在规划体系内部,而规划、建设、管理之间的相互衔接即规、建、管全链条的勾连依旧较弱地存在,没有得到信息化的“强化”。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的决策还缺乏一个智能辅助。城市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需要与城市管控的底层数据勾连,但由于缺乏数据分析,只能依靠个人或者个别行业的单一判断。“建立一套从底层城市管理数据到顶层发展价值关联的系统,才能建立宏观决策时智能辅助的逻辑基础。”恽爽透露,因为缺少这种联系,所以现在很多系统是单一的、线性的,当宏观的价值目标一变动,底层的设计立刻就没有了基础支撑。
空间信息平台助力蓝图落地
设计蓝图体现两个方面,一张蓝图要做得好,一定要体现多目标与多元价值的融合;一张蓝图要想干得好,一定要有超越传统的执行“落地”的手段。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中心四所主任工程师鲍茜认为,针对现行规划“多级多类”“多规并行”带来的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应当以规划管理空间信息平台为主要抓手,将传统二维管控内容转化为更加直观的三维分析,通过信息平台搭建,建设一套统一衔接、相互协调的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体系,提升规划编制及管理的科学性。
恽爽也表示,搭建精细化空间管控体系,需要高端信息化的管控平台。先将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单独管控,再将街道空间和开放空间纳入管控,还可对城市的高度、密度以及城市的色彩进行研究管控,以此构建跟城市目标相关的指标,使信息化平台成为新型城市设计复合性的空间管控手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