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26日,由湖北省城乡规划学会和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联合主办、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7湖北省首届城乡规划年会在荆州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绿色城镇化--聚集湖北城乡规划”,邀请了段进、邵益生、谢映霞、张松、王世福、黄亚平、洪亮平、周婕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围绕城市设计、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乡村规划治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来自全省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建设人员和省内注册规划师等500余名代表参会。
会议由湖北省城乡规划学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主持,荆州市副市长傅志峰、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司区域处处长陈景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邵益生、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童纯跃等为大会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年会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
主题演讲
导控型城市设计的技术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段进
段进教授指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导控型城市设计是要符合规划管理需要的城市设计。目前大部分省市尚缺乏技术指导,普遍出现了关键内容缺项、成果泛化、层次混乱等现象,亟待在全国层面建立城市设计编制的基本技术规定。重点介绍了《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的制定是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以城市设计工作的技术管理要求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城市设计的针对性、合法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的作用在于分类、分层次实现了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全覆盖,分类、分层次实现了与法定规划管理的有效衔接,按不同层次、区域、要素提出基本技术要求,根据不同需求提出多种成果形式,明确了城市设计实施的基本途径。
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水系统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邵益生
邵书记演绎了从水环境治理到水安全保障再到水系统循环的内在技术逻辑,他指出,水环境问题实质是水循环体系被破坏,水环境治理必须从源头到龙头、从龙头到源头实现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耦合,应注重节水、治污、再生水利用,解决城市水问题关键是要作好水系统规划。他提出水系统规划核心是4个能力的建设,即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受能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设施支撑能力,要以水定城、治污为本、安全优先、量质保障,统筹处理好区域生态安全和人、水、城、业的关系,并对如何编制“水系统规划”作了阐释。邵书记还介绍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创新性的技术思想、技术体系和技术成果,指出了要科学理性、系统全面、经济适宜地应对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
创新发展时代的城市保护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松
张松教授系统性地详细介绍了文化遗产相关基本概念、文物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法规等知识。指出城市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不仅包含针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改善,针对历史城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持、延续,还应包含在更大范围尺度的针对城市空间格局和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控制、引导,诸如文化线路、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强调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应从整体上考虑各种有形、无形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历史演进过程和整体风貌保护的角度制定保护体系框架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度开发,传承地方的传统文化,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条件,维护历史城区的环境景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与规划管理对接的城市设计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洪亮平
洪亮平教授指出湖北的城市设计体系呈现中间多两头少(区段城市设计多,总体城市设计和地块城市设计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和地块城市设计。强调不同城市设计层次对应不同的设计内容,城市设计包括工程设计(项目设计)和政策设计(政策、法规、图则、管理技术规定(城市设计指引、城市设计导则))两种类型,城市设计导则要围绕地方管理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强化城市设计编制体系与管理流程的对接,要在“设计型城市设计(方案、模型、效果图)”的基础上转化为“导控型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增加城市设计策划和项目运营分析,要与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充分对接,提高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洪教授还呼吁抓紧修改2004版城市规划收费标准,提高城市设计收费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综合管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海绵城市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工 谢映霞
谢映霞教授指出,海绵城市已被国家确定为城市发展方式和必然属性,并作为国家战略在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以雨水管理为核心涉及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管理、水文化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包括山水林田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城镇用地布局安全选择、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约束引导、建筑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等城市各类设施建设理念模式革新的全面响应和整体解决,也需要从区域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到城市控规修规,再到水利水系、道路、园林绿地、给水排水等各项专项规划的综合统筹和协调实施,更需要规划、建设、管理全序列和政府、社会、企业全方位的落实及投资、绩效考核、付费等方面的支撑与保障。谢教授还介绍了部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并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解析。她特别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持久战,既需要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与指引,也需要工作上的耐心、韧性和定力,久久为功!
城市修补与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世福
王世福教授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地缘关系的社会共同体;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双修”)对广义城市物质环境品质纠偏纠错的导向是明显的,包括建成环境的“修补”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城市设计关注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具有如控规一样面向管理而制定控制依据的特征、如修规一样面向场地而设计空间形态的特征。王教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旧(城)”都有修补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新(城)”都没有修补的必要。通过解读不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指出规划控制流程中的空间预期缺失、规划控制权利的空间属性不足、规划用地分类缺失容量形态属性、控制性详细规划缺失空间预期、建筑规范缺失空间理想等问题,提出城市修补可能蕴涵新常态中的一种都市主义,而城市设计是实现规划理想的空间工具,其控制实效是实现城市空间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
乡村规划建设与乡村社会治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亚平
黄亚平教授指出乡土中国属于原住民为主的东亚小农村社制经济基础,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在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新时期我们面对新的“三农”问题:失地农民、空心农村、抛荒农业,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完全适合的模式可以照搬。“乡建”过程是一种乡村综合发展过程,现阶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任务是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乡建”过程也是一种乡村社会治理过程,是乡村社会改革、乡村社会学习和村社会动员,最重要的经验和原则是乡村组织程度的提升,农民能否以主人的身份主动地融入到乡村治理中来,对于乡村治理机制的的完善和乡村规划建设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趋势与变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婕
周婕教授指出,大数据扩大了城市定量研究的数据范围,强化了对城市研究中相关关系的测试,城乡规划与大数据结合,强化了规划全过程的科学性。规划大数据是城乡规划的未来,城乡规划作为依靠各类数据支撑来解决城市空间实际问题的学科,与大数据能找到更多的切合点。目前在应用格局上形成了以大学院校、规划院校、公司企业三方为主的应用主体,以会议论坛与学术组织为主的推动方式。演示了规划大数据在居民行为研究、城市空间研究、城市交通研究、区域研究、规划编制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案例。周教授认为,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编制将在研究方法、数据搜集、响应速度、编制策略、关注要点、实施过程、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变革,但城乡规划的基本工作方式不会发生改变,公共政策属性不应发生改变,公平、正义、公共利益等基本价值导向不能改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