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上海分类审慎推进旧区改造,拟修缮50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

2017-07-13 09:07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记者 栾晓娜 实习生 李景官

“十三五”期间,上海拟实施优秀历史建筑修缮50万平方米,其它各类里弄房屋修缮250万平方米,同时,推进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5000万平方米,其中重点实施纳入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成套改造、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厨卫改造等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工程1500万平方米。

7月12日,在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2017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透露了上述数据。

裴晓还表示,对于居住不成套、安全隐患突出、基本设施匮乏老化、采取一般修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安全和使用问题的旧住房,扩大拆除重建改造试点项目范围,并加快修订完善相关配套细则。

“截至2015年底,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415万人,近20年增幅超过60%;建设用地占全市陆域面积比重已达45%,逼近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裴晓称,为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明确提出“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转型发展新模式,要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实现“负增长”。

里弄房屋九成左右需保留保护

据裴晓介绍,上海各类居住类房屋已超过6亿平方米,建成于20世纪前的居住类房屋约2亿平方米。其中,一般所称的老旧住房(包括直管公房、系统公房、售后公房等公房)约有1.45亿平方米,居住其间的居民超过400万户。

“城市有机更新的工作范围主要是本市建于2000年以前、房改政策实施前建设的,房屋结构较差、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安全存在隐患的各类老旧住房。”他说,这些住房主要包括: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各类居住类房屋;规划列入保留保护范围的各类里弄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类不成套旧住房;二级旧里及以下住房等。

根据历史建筑普查结果,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约2559万平方米,居住类建筑约1477万平方米。其中,各类里弄房屋约813万平方米。经初步甄别,除约80余万平方米的二级旧里房屋没有保留价值,其它约730万平方米各类里弄房屋都需保留保护。

“对于历史遗产,我们要加强保留保护管理。”裴晓表示,具体包括严格优秀历史建筑管理,完善保护机制,健全管理机构,落实巡查执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大优秀历史建筑和成片风貌区内各类保留居住类建筑的修缮力度等。

此外,对于保留保护的各类里弄房屋,上海也将加大修缮力度,以“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为基本改造目标。目前,上海市住建委正积极推进各项保留保护改造试点,积极开展抽户改造、内部整体改造、局部拆除重建等试点研究和推进,加强工作协调,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除了各类历史建筑,上海很多老旧住房由于建造年代与结构的问题,也都存在房屋老化、设备陈旧、设施落后等情况。为此,上海将通过旧住房综合改造、旧小区综合治理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分类审慎推进旧区改造工作

裴晓透露,上海将加大旧区改造工作力度,但分类审慎推进。

对于经规划部门价值甄别后无保护保留要求的旧改地块,继续通过房屋征收等方式,审慎拆除老建筑,按照旧区改造相关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实施旧改地块整体改造。

对于纳入保护保留范围的旧改地块,要按照价值甄别结果和规划要求,编制各个地块的改造方案,实施修缮、改造或通过“征而不拆”、“协议置换”等方式对居民实施动迁,保留历史风貌,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

对于“毛地出让”旧改项目,在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下,鼓励继续推进改造。盘活推进“毛地出让”旧改项目,是利用社会资金加快推进旧区改造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原开发企业确无能力继续改造的,可调整开发主体,鼓励市属或区属国有企业接盘改造,或由政府收回土地,组织后续改造。

此外,上海近年来积极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新建民用建筑已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但既有建筑体量庞大,且资源消耗水平偏高、使用功能有待提升,其数量大、类型多、情况复杂等特点,使既有建筑的绿色化相对于新建建筑而言更加具有挑战性。

为了推广适用技术、加强示范引领,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先行先试,启动了“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工作”,编制了第一批《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适用技术目录》,以技术落地、突出实效、适合上海为原则筛选出了本市既有建筑改造实践中使用广泛、效果明显、经济适用的多项技术。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