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体系与城市功能,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成都在“长胖”。
近年来,成都的城市体量在悄然增加,随之而来的,城市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都在增长。从城乡统筹开始,成都就在城市扩容上进行尝试,直到代管简阳,成为成都“长胖”的标志性节点。
2016年6月,成都市发布新的行政区划图。简阳市第一次作为成都市代管区域,被纳入成都区划图中,成都区划正式从19个区(市)县变成20个,面积也新增2200多平方公里。据成都地图出版社介绍,这是成都市25年来首变地图轮廓。
代管简阳新机场引来的契机
这次改变很不一般。
在成都地图出版社质检室,工作人员将一张打印的新版“成都市行政区划图”铺开,东南角的一块绿色版图,注明了“简阳”二字。简阳市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48万。对照新旧两版地图,除了简阳市划入成都这一最大变化外,图例的位置也由左下角调整到了右下角,而成都市主城区平面图则从右下调整到了右上。出版社总编辑刘国强指着墙上的老地图感叹,这张图的轮廓已经看了25年,印象太深了,很难得有一次如此大的变更。此外,在新版的地图上,“双流县”将变更为“双流区”。刘国强认为,一张与时俱进的地图,将对政府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和应急处置方面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市民对城市区域分布的了解。
代管简阳的契机,是成都新机场建设。2015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同意建设成都新机场,作为机场建设的责任主体,成都市全力推进建设新机场和新机场空港经济区各项工作。据了解,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成渝经济区核心位置,功能定位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文、智慧、绿色机场。
成都新机场和新机场空港经济区位于成都行政辖区之外,加之新机场场地的建设单位是省机场集团,空港经济区规划由省发改委负责。在具体工作中,行政管理权限和主体责任不匹配,各个责任主体、职责交叉,工作责任边界不清,工作标准不一致,具体工作协调环节多、难度大。
为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推进成都新机场建设和空港经济区发展,尽快建成和发展质量好、带动力强的空港经济区,合理划分行政管理界线,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成都市恳请四川省政府同意将简阳市整体交由成都市代管。
据成都市发改委介绍,行政代管方式在全国已被广泛应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成都过去的成熟经验,成都市对简阳市实施整体代管具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利于理顺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有利于增强临空经济发展动力。三是符合成都、资阳、简阳三方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三方积极性。成都市在代管简阳市的同时,也将全力支持资阳市发展:一是优先保障交通基础设施与资阳市互联互通;二是给予资阳市财政支持;三是与资阳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这个理由得到了国务院和四川省的支持。
2016年5月12日,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变更县级简阳市代管关系的批复》,同意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由成都代管,无疑为简阳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简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优化提升城乡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品质、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组织领导等七大方面提出推动简阳发展的具体措施意见。
简阳市的脱贫攻坚工作甚至也迅速得到成都强力推进,2016年9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简阳市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的总体定位,强化政策兜底保基本,推动产业先行促发展,提升基础设施促共享,连片统筹规划“小组微生”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确保简阳与成都全市同步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塑空间城市内部优化外部扩容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
成都市通盘考虑,构建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大都市区、区域中心和功能区、产业园区和特色镇四个城市层级,形成分工合理、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大都市城市体系,创新发展模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017年,成都市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处长潘文全介绍了成都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东进”就是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南拓”就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成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西控”就是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北改”就是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保护好历史性、标志性建筑,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中优”就是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不光成都市,整个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潘文全说。2017年,四川省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计划就提出,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配合市委、市政府完成与德阳、眉山、遂宁合作协议的签订,切实抓好与资阳、雅安、德阳、眉山、遂宁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的落地工作,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对口合作区县抓紧对接合作项目和事项,推动合作项目建设和合作事项落实,确保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加强与绵阳、乐山的沟通对接。
其中,“成德一体化”,特别值得注意。
5月18日,德阳市党政代表团访问成都,并签署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推动成德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成都与德阳将从发展规划、交通建设、通信设施、城市品质、产业布局和政策联动6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力争到2020年初步构建科学的成德一体化发展格局,助推成都市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助推德阳建成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北部新城,共同打造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据成都市发改委介绍,成都在发展规划方面,将加快成德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快公路建设一体化发展、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成德铁路公交化运营等;通信设施方面,推进028区号共用,推进通信一体化;德阳将通过提升主城区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向成都看齐;通过强化产业布局协同、做大做强成德工业经济等加强产业优势互补;在政策联动方面,成都将支持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两区”政策向德阳辐射、共同推进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以及推动成德两地企业一体化互认。
启迪西安学习成都的高效和视野
有人常问,在全国众多经济总量高于西安的城市中,西安为什么要提出对标成都?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对记者表示,因为两座城市有相似之处,尽管重庆和杭州的经济总量高于西安,但一个是直辖市,一个位于东部,并不在一个层次上。而西安和成都同处西部,皆是副省级城市,具备可比性。张宝通认为,西安要对标成都,实际上是要学习成都搞“大成都一体化”的模式来发展地方经济。最近20年来,成都在经济总量上逐渐超越西安的原因之一,是成都推行大成都战略,2016年,成都辖20个区(市、县)(含简阳市),比西安多7个;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比西安多4400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比西安多710万人左右。如成都利用“市管县”优势,合并原有的温江县为成都市温江区,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同时使得成都有更大的腹地来吸纳产业和发展经济。
成都的城市扩容我们西安人听起来也很熟悉。代管简阳,与德阳一体化。
2017年,西安最重大的新闻可能就是代管西咸新区,而西咸一体化也正是类似的模式。“西安对标成都的目的是在未来推行西咸一体化。”早年间就大力呼吁“西咸一体化”的张宝通表示,最近有了进展,但光通过代管西咸新区,使得西安与西咸新区一体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未来还应该实现西安和咸阳的一体化。
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效率。我们要向成都,甚至向德阳、简阳学习的是效率和战略眼光。
“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城市“东进”发展战略部署。“东进”的要义是产业发展,而项目又是产业的“牛鼻子”。据成都市发改委介绍,今年以来,根据成都市“项目年”工作部署,倒排工期、挂图作战。1月-5月,简阳已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03.6亿元,其中9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32个成都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
我们要向成都学习的,还有全国性的视野。与西安着眼于城市周边区域发展不同,成都市还在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成都正在加强与成渝城市群主要城市的沟通对接,组织市级有关部门赴重庆、宜宾、泸州等城市对接项目合作,力争在口岸物流、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继续加强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的沟通对接,组织市级有关部门赴贵阳、昆明、西安考察对接,力争在产业合作、交通互联互通、口岸物流等方面合作达成初步共识,努力推动召开“钻石经济圈”合作交流会。
据潘文全介绍,今年成都市还将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的合作。组织市级有关部门赴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开展交流对接,力争在口岸物流互通、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合作意向;并深化与泛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的交流合作,争取在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