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对于以生态立市的三亚来说,所拥有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
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曾在2016年12月27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坚决保护好三亚的生态环境,按照中央提出的“迈向生态文明新局面”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当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市。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努力搭建环保多元共治平台……这一项项具体而有力的环保措施正不断地帮助三亚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留住绿水青山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
据市生态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三亚已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上位法明确规定的禁止开发区以及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Ⅰ级和Ⅱ级林地、重要生态公益林、湿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实施严格保护。
据了解,目前三亚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878.77平方公里,占三亚陆地国土面积的45.78%。
市生态环保局局长季端荣说,为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协调其他规划与生态红线冲突事项,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与“多规合一”相衔接,市环保部门做了诸多努力。现在三亚已经建立起了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分类管控机制,按生态服务功能实施“一区一策”的分区分类管控措施,对Ⅰ类生态保护红线区做出“原则上不得从事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的规定,并严格限制审批Ⅱ类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
2016年10月《三亚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正式出台。规划对空间总体布局、生态红线、产业园区及空间管控措施等作出了全方位的安排,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相衔接,从而健全了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一张蓝图”。
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让美丽风景长存
三亚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总是能给游客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他们或许并不了解,三亚之所以能长久的保留住优美的环境,与三亚专门为保护环境建立起的法律制度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三亚市逐步建立起了涵盖水、气、绿地、青山、海岸带等为主体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先后编制了《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等6项规划,出台了《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规定》、《三亚市海岸带保护规定》等16部地方性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了《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建设标准指引》等9项标准化规范性文件;编制了《三亚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一系列的法规文件让境域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
2015年6月,三亚还重新修订出台了《三亚市生态效益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实现生态补偿区域补贴人口的全覆盖,并规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截至2016年底,三亚市确定天涯区扎南村、台楼村及育才生态区抱安村、那会村、青法村、雅亮村、雅林村、明善村等8个村委会为生态效益补偿地区,惠及林区居民已达14884人,2010年至2016年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达4850余万元。
育才生态区工委书记陈向奋告诉三亚日报记者,生态效益补偿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也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保护环境的热情。
“仅我一人,每年都得到政府发放的每亩2400元的‘生态补偿’……”育才生态区雅林村村民董玉良高兴地说着。据了解,目前三亚市生态补偿工作仍在有序开展中,补偿区域在逐步扩大,预计2017全年发放补偿资金3000余万元。
另外,为推动三亚市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统一管理海洋生态补偿工作,三亚还先后出台了《三亚市潜水活动珊瑚礁生态损失补偿标准》、《三亚市潜水活动珊瑚礁生态损失补偿管理办法》以及《三亚市用海项目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方法》等文件。三亚正通过以点带面方式,逐步推进完善整个海洋业态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
积极发展绿色能源,让三亚空气更清新
2016年2月,“2016调整能源结构治理大气污染国际研讨会”在三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在研讨会上致辞。他表示,三亚市制定了《三亚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实施了“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挖潜,鼓励和扶持垃圾焚烧发电、冰蓄冷区域供冷等节能产品、技术的推广。
作为旅游城市,三亚经不起煤炭、焦炭,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亚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自2014年12月投产试运行以来,已实现年发电8000万度以上。不仅可以缓解广大市民的用电需求,而且每天还可处理105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
作为国家节能项目,亚龙湾冰蓄冷区域供冷站示范项目现已向亚龙湾片区的6家五星级酒店供冷。冰蓄冷区域供冷具备经济划算、节能环保等特点。对三亚而言,推广应用冰蓄冷区域供冷,对于引导和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空调高峰负荷的规模化转移,改善电网运行条件,提高电能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三亚农村,“不见炊烟缭绕起,沼气一点生活美”的低碳生活正逐步成为三亚农民生活的新写照。市农业局科技教育科科长熊先文说,沼气是个好东西。剩饭、剩菜、粪便、杂草倒入沼气池,出来的沼气可以煮饭、烧水、炒菜,沼渣可以做有机肥,沼液可以做液体肥,实现了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资源的良性循环。农村的低碳环保之路就这样走出来了,农民朋友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今年1月,经报国家发改委批准,三亚市成功被列为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据季端荣介绍说,这次成功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对三亚来说,又是一次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三亚市将围绕打造成为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示范城市目标,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未来三亚的空气将会更清新。
搭建环保多元共治平台,全民共创生态文明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作为全国首个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公益社会团体,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在三亚市注册成立。该协会以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广泛宣传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致力于提高全民海洋保护意识。截至2017年6月1日成立十周年之际,该协会在全国建立了39支蓝丝带海洋保护队伍,注册志愿者接近十万人。
“护蓝”有了,“增绿”当然不可少。就在今年8月7日,由企业发起、三亚市环保部门主管的三亚市绿涯环境保护协会正式成立。作为海南省首个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组织,绿涯环保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广大环保志愿者终于可以联合在一起,开始进行一场绿色接力,这在维护公众和社会的环境权益、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促进环保公益、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三亚市政府也正在加快筹备成立第一届环境保护委员会,目的是通过统一的统筹协调机构,理顺环保工作多头管理的现状,逐步建立健全环委会相关工作制度,实现对涉及各区、各部门的环保工作统一领导,综合决策,高效协调,有力推进。
8月14日,一位绿涯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对三亚日报记者说,生态赋予人们诗意栖居的空间,既是物质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绵延生存的根基。发展生态文明,三亚别无选择。面向未来,让三亚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是所有三亚人的共识,生态文明的鲜红旗帜将引领三亚向着更绿色、更健康、更幸福的道路前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