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深度: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2017-09-01 09:38 来源:紫金山新闻

写在前面

今年8月,南京规划部门完成了《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对全市40处工业遗存一一编号,挂牌保护。工业遗存是我市历史建筑的一部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老建筑不仅是南京的城市特色,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

保护工业遗存是我市开展历史建筑保护行动工作的一部分。从2016年起,南京实施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新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把历史建筑“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的方针,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和以往保护观念和方式有所不同的是,现在,南京更加注重让蒙尘的历史建筑通过修缮加以利用,让这些见证了城市记忆的建筑物“活”起来,融入现代城市和百姓生活。

第二机床厂旧厂区位于秦淮区菱角市66号, 老陈身份的转变源自这片老厂房功能的转变。

保下来,老建筑成功转型

穿着物业工作服,在园区里巡逻,指挥车辆按秩序行驶、停放。老陈过去是南京第二机床厂的一名干部,现在他的身份是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的物管人员。

老陈身份的转变源自这片老厂房功能的转变。

第二机床厂旧厂区位于秦淮区菱角市66号,旁边就是明城墙。老厂门门口,一块大理石石碑讲述了这片厂区曾经的显赫——始建于1896年,曾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也是我国数控齿轮机床的重要生产基地……

“过去这里是我们的厂房,烟囱冒着烟,机器的轰鸣声老远都听得见。”老陈说,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和环保要求,企业要退城入园,这一片老厂房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拆除,二是另作他用。幸运的是,第二机床厂原址转型成功,成为科创园区。

走在园区里,绿树成荫,厂房的红砖外观被保留下来,给人古朴的感觉。仔细寻找,这里还有很多过去留下的痕迹,比如长椅是用废弃的铸造件做底座,隔离墩也是废弃的机器零部件。只是,原本的旧厂房里进驻了一家家文创、养生、科技公司。一幢旧厂房里被打造出一个小小的庭院,假山、水池、锦鲤,生机盎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现在办公的地方过去是一个铸造炉的炉膛。

老厂房的新生还不止这一个例子,因为框架结构、空间高,作为科创园区后,一间间老厂房内部进行了大变身:通过隔断,形成楼中楼,办公空间得以扩充;搭起了室内舞台,可以进行展演活动;还有一个厂房甚至被改造成了巨大的立体车库,解决了园区企业停车问题。

通过转型,第二机床厂的老厂房焕发了新生,这里已经成了一个现代服务业集中的创业园区,目前有100多家企业入驻,年收益达到20亿元。

“这片厂区差一点点就被拆掉了。”市规划局名城处副处长李建波说,第二机床厂整体搬迁时,这片厂区的最初规划是房地产开发,因为靠近明城墙要限高,规划里这里将建起花园洋房。经过几轮规划调整,南京市决定保留第二机床厂旧址。考虑到旧厂房空间利用的优势,这里被打造成创业园区,成功转型。这里不仅容纳了百余家企业,还成了周边居民散步遛弯的好去处。

位于鼓楼区滨江的金陵船厂,在这次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中,也被挂牌保护。规划部门要求,被挂牌的几幢老厂房不得拆除和破坏结构及外观,未来,这些老厂房将被原貌保存,融入滨江风光带。

从老厂房到新园区,老厂房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留住了老建筑,也留住了一段城市记忆。第二机床厂旧厂区是我市工业遗存保护中一个成功案例,但现实中,很多历史建筑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消失。

规划部门介绍,南京有一处建于清末的老厂房,建筑很有特点,厂房里的机器也都是德国进口,代表当时最先进的制造水平。可是,在得知厂区要搬迁后,企业就自作主张将厂房拆除,机器也被当成废铁变卖,令人惋惜。

“房地产开发也导致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市规划局一位人士透露,上海路82号原美国大使馆新闻处旧址、上海路36号泰国大使馆旧址、斯卓然旧居、卢毓俊旧居等一批历史建筑都被拆除。

南京近现代建筑(1840—1949年)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紫金山记者 刘鹏 摄

归属杂、分布散,保护中难题不少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构件”。

在南京,历史建筑家底十分丰厚。

规划部门已经完成了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摸底工作。市规划局名城处副处长李建波介绍,南京近现代建筑(1840—1949年)特别是民国时期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缩影、民国文化的重要代表。1929年制订的《首都计划》使南京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许多著名国内外建筑师(如美国墨菲、英国帕斯卡,国内吕彦直、杨廷宝、童寯、赵深、范文照、卢树森等)的聚会之地,也是他们探索南京建筑形式的重要场所,也因此成就了南京民国建筑风格的丰富而多元——古典主义、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代表作有原中央大学大礼堂等;传统宫殿式建筑:代表作有原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等;新民族主义风格建筑:代表作有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等;现代建筑:例如原国际联欢社旧址等。

南京现存1300余处近现代建筑,主要分布在南京老城。紫金山记者 刘鹏 摄

根据摸底调查,南京现存1300余处近现代建筑,其中165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建筑占比89.4%,主要分布在南京老城,特别是中山大道两侧。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年)确定的9片历史文化街区中,民国时期风貌的有3片。

不过,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中,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南京也遇到了不少困境。

首先是这些建筑的归属问题。在南京,很多历史建筑藏身在机关大院、大学和中小学校园里。据统计,全市近现代建筑中,产权属市、区房产管理部门的代管产及个人产权仅占27%,属各级部队、省级机关、市级机关、院校等大单位所属的约占70%。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历史建筑“养在深闺人未识”,造成相当一批优秀历史资源转化为城市特色和竞争力的进程减缓,与城市生活产生隔离,如全国名街湖南路原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建筑群、中山北路与上海路交叉口原国民政府立法院、最高法院旧址建筑群等等。

其次,“72家房客”的现象也造成历史建筑修缮难。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历史建筑成为一些单位的宿舍楼,一幢楼里住户很多,如果开展搬迁再进行修缮,难度非常大。

此外,南京还有很多零星的历史建筑散落四处,没有形成统一的、街区性保护。

采访中,相关部门介绍,以往南京大多数重要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多为政府主导的表面化立面整治、管线更新,基本上修了再坏,坏了再修,如此循环。同时,多就单体建筑谈单体建筑,缺乏与周边城市社区以及城市层面整体旅游线路策划、串联。经文物部门统计,花大量经费按点修缮的11处名人故(旧)居多用于独立的博物馆、纪念馆,与周边社区以及城市游线之间缺乏联系,也未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即使个别从片区整体考虑利用,由于资金平衡及策划不足,也难得到社会认可。如颐和路历史街区十二片区,政府出资整体腾迁后,由于功能设置过于高端化,对周边社区公共开放性不足。

游人在颐和路上拍照。紫金山记者 刘鹏 摄

用起来,让公众共享历史遗存

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中遇到的困境,南京也在探索解决之道。

“保起来”不再只是修缮一下外观,刷刷墙,而是严格按照规划,更科学地进行保护。以老城南保护为例,南京老城南占地约7.29平方公里,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三片历史城区之一。由于大多数房屋年代久远,加上住户分割,房屋损坏非常严重。“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人们印象中的老城南建筑,在现实中被杂乱的棚户区,破败、违建加盖扎堆的旧房子替代,怎样进行修缮?南京探索了街区化、整体化修缮方法——制定《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图集》,修缮工作按图开展,真正做到恢复老南京特色。

完成这个修缮图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南京市规划局组织东南大学等有关专家团队,深入老城南片区,实地采集现存典型传统建筑样式,拍照、绘图。专家团队先后对城南地区现存具备特色的100余处老建筑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大到院落结构,小到街墙、山墙及前后院墙,甚至柱、梁、檩、椽、轩等等这些细节之处,在图集里都有图可寻,为老城南建筑修缮提供规范。

对历史建筑,我市还按照街区、片区、零星保护的方法应保尽保。除了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的颐和路街区和梅园新村街区外,我市还会对历史建筑集中的街区、片区开展整体保护,比如和记洋行等历史风貌区。对于零星的历史建筑,除了单点保护,还争取能串起来。

和过去相比,今天南京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有了观念上的转变,那就是“用起来”。真正让历史建筑从“公共拥有”成为“公共享有”。为了保障资金,我市采取“市区共担、主体为主;重点支持,以补代拨;整体平衡、多方筹措”的原则组织筹集和使用,各所属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各产权单位为实施主体。2016年9月起,我市对部分新城开发建设盈余收益,定额统筹部分资金,分3年筹集150亿元用于老城保护和更新项目。同事加强专项资金引导,2015年,市规划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联合发布了《南京市近现代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进度考核及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明确每年投入1000万市级资金,按25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和鼓励民国建筑修缮保护。

完成修缮的历史建筑将逐步对公众开放。比如依据《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保持居住主体功能不变前提下,将公共开放院落占比由16%提升到30%左右,适度置入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规划部门介绍,像老厂房变身科创园区并向公众开放,这样把历史建筑用起来的例子将越来越多。比如鼓楼滨江片区一片老建筑,正和周边建设的商业综合体融为一体,老厂房、传送带成为现代化商业综合体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让老建筑焕发活力的途径就是让它们融入现代城市。”规划专家说,除了博物馆、展览馆,我市还将在历史建筑利用方面开展多种尝试,如引入社会资本,让历史建筑成为商业、餐饮业、养老、教学等场所,真正和老百姓零距离。(南京日报记者 江瑜)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