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正式批准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和浙江省党代会提出加快谋划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杭州湾大湾区发展已呼之欲出,并有望成为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之一。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宁波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及早谋划,明确定位,寻求对策,全力争取在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更高平台上服务全国全省战略,为早日建成“名城名都”提供坚实支撑。
“取经”国外湾区
集中全球60%经济总量
湾区经济可以说是滨海经济、港口经济与都市经济高度融合,港口圈、都市圈和湾区独特地理元素集成叠加的一种经济形态。目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距海岸线100公里内的湾区部分。分析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启示。
优越独特的港湾地理性。一方面,三大湾区三面环陆,能够在面积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形成港口群,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桥头堡。如东京湾沿岸由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等6大港口首尾相连,形成马蹄形港口城市群。另一方面,湾区一般都有通往内陆的江河,水运通达便利,使湾区经济发展拥有较为广阔的腹地资源。如哈德逊河、伊利运河使纽约湾区的发展延伸至内陆腹地。
集群完善的产业创新链。在湾区内部,普遍实现了基于市场原则的差异化产业分工格局,客观上推动了湾区经济集合效应最大化。如纽约湾区中,纽约市区是金融和文化中心,长岛在科研和工程领域实力突出,拥有美国东海岸最大的工业园区,新泽西州以制药业见长,排名全美第一。湾区依托一流城市和产业群,加快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了健全的区域创新链条。如旧金山湾区以“硅谷”为核心,拥有苹果、谷歌、微软等全球知名高新企业和顶级高校,驻扎着几百家私人创投基金,全美超过45%的风险投资云集于此。
高效完备的综合交通网。以高度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贯通湾内港口、湾区城市、周边腹地,是湾区高效集聚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的基本前提。如旧金山湾区快速交通系统可有效解决湾区内旧金山、奥克兰、伯克利、戴利城等城市的城际运输需求,此外还有连接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机场快速交通、奥克兰国际机场的机场客运。
分工协作的开放城市群。湾区经济一般是城市群,其中有一个核心港口城市,其他城市围绕核心城市谋求产业与职能的错位发展。如东京湾区以法律法规和国家级规划为指导,对湾区城市群的政治经济活动实施统一、集中管理,推动形成产业、文化、居住、生态等功能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
宜居宜业的生活居住圈。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是决定湾区崛起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纽约湾区是世界知名文化艺术中心,百老汇大街、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均坐落于此,并汇聚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世界不同文化在此相互碰撞、交汇、融合。
建设杭州湾大湾区
全力打造“一城四区”
综合历史沿革、国际经验,通常认为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层由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等六市组成,形成“1+2+3+X”的空间格局,1即以上海湾区为龙头,2即以杭州、宁波为两大极核,3即以绍兴、嘉兴、舟山为三大协同空间,X即所有可辐射的沿海和腹地空间。
根据宁波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城市分工,研究确定“一城四区”的目标定位,参与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的分工协作。“一城”,即杭州湾大湾区中心城市;“四区”,即“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生态宜居样板区。
杭州湾大湾区中心城市。做强城市极核功能,宁波作为湾区极核城市之一,要立足大湾区“1+2+3+X”总体框架,发挥港口、开放、制造业、民营经济、人文优势,融入大上海,形成上海、杭州、宁波“三城鼎立”之势,逐步改变北强南弱的格局,协同带动大湾区发展,着力打造大湾区南翼中心城市。
“一带一路”建设综试区。做强开放门户功能,立足龙头龙眼和战略支点地位,以“一带一路”倡议枢纽为目标,以梅山新区等为载体,以“五通”为重点,围绕国际港航物流服务中心、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综合试验区、先进制造业、现代金融保险服务业、投资贸易便利化、人文交流优势等特色元素,谋划创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全方位提升改革动能、开放势能和政策能级。
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强高新产业功能,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争创浙东南自创区为契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主攻智能制造、智能港航、智能城市三大特色方向,推动形成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及产品、智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智能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网络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着力打造“3511”新型产业和培育八大细分行业,成为我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创新创业引领区。做强创新创业功能,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创业活跃的优势,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素质创业创新人才,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动力,成为大湾区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生态宜居样板区。做强生态宜居功能,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补齐教育、卫生、文化领域高端资源缺乏的短板,加快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吸引全球顶级人才,建成大湾区生态宜居样板城市。
强化城市极核功能
构建“宁波特色”湾区
宁波参与杭州湾大湾区建设,要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方向,积极对接全省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强化城市极核功能,打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强化宁波城市枢纽地位。打造“沪甬台—义甬舟”黄金十字发展带,完善整个湾区的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城市群的联接效率。一是打造南北向“沪甬台”快速交通。全力争取沪嘉甬铁路早日获批建设,同时加紧谋划直达上海金山或奉贤的沪甬跨杭州湾公铁两用大桥;南向加快谋划提速甬台温高铁。推进宁波西站与栎社机场的联动发展,打造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二是打造东西向“义甬舟”快速交通。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为契机,加速推进甬金客货运铁路和甬舟铁路建设,西联义乌、东达舟山,完善海铁联运网络。三是打造大湾区海岸环线快速交通。谋划建设环杭州湾海岸沿线地区城际铁路,与沪嘉甬铁路形成一个闭合开放的高铁圈。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试点。一是争创“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保持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的势头,进一步细化方案,加强与省里相关单位沟通,力争早日在省内先行试点。坚持边创边建、边申报边完善,创造条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试点。二是争创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效应,与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互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三是创建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先行示范区。争取复制自贸区政策,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适时把握舟山自贸区未来扩区的时机,共推油品全产业链等投资贸易便利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
对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主动做好与上海的对接发展。一是深化产业协作。紧盯与上海的产业契合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专项招商资源信息库,构建“总部在上海、制造服务在宁波”的产业协作体系。二是吸纳创新要素。针对性地构建承接上海人才转移的创新平台和政策体系,优化软硬环境,加大对上海人才吸引力度。撮合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等科研机构与宁波企业的合作,强化科研成果在宁波的产业化应用。三是营造同城氛围。推进同城化社会服务,谋划推进社保卡、医保卡、公交卡、旅游卡、通信资费与上海互通,推动上海的展会、演出、赛事等文化活动走进宁波。
谋划推进海洋资源整合。海洋资源的整合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整合海港资源。谋划建立浙沪层面的港口委员会,委员会定位于为上海、浙江的港口提供战略和制度层面的指导和服务,以宏观调控为主。在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明确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两大港为枢纽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角色分工,推动港口错位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二是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着眼于整合湾区六市丰富的海岛旅游、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和游客资源优势,联合开发海洋邮轮旅游、休闲娱乐、保税购物等产品,打造一体化的海洋旅游集散区。
提升港航服务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智慧港建设。全面推进闸口全智能化、码头装卸设备智能化、堆场仓储管理智能化、集疏运网络体系智能化,以及服务多式联运的智慧信息综合处理系统,提高服务运行效率。二是培育高端港航服务。依托国家级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航运保险、融资、租赁、信托、担保、商业保理、信用评级等业务,构建仓储物流、仓单登记、交易清算、风险防控四大体系,提升全产业链增值服务水平。三是深挖发展潜力。以燃油加注、船舶交易为切入点,通过政策创新,加速发展保税油供应业务,带动生活补给、船员置换、设备维修等航运辅助服务。
构建城市协同治理体系。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治理模式,积极争取将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建立国家层面的组织协调体制机制,全力推进湾区的建设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六市跨区域协调机制,做好规划、开发、平台、项目落地和日常协同治理。特别是建立生态共治机制,联合湾区沿海区域,建立大湾区环境监测平台,强化对源头的防范和治理,解决海域衔接地带的监管问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