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雄安再发英雄帖:谁为白洋淀芦苇找到新“婆家”

2017-09-11 10:08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志锋

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部分水区群众不再收割芦苇,芦苇不断退化,经济效益逐步降低。为此,7日,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消息,希望寻找能人,对芦苇综合利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芦苇经济效益,保护白洋淀生态。

白洋淀自古以来就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芦苇编织产业一度是淀区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近年,芦苇编织产业严重萎缩,收割芦苇人工费与其市场价值出现倒挂,芦苇因收割、管护不到位,退化严重,部分芦苇残体倒伏在水中腐烂,直接影响白洋淀水质,造成水质富营养化。

白洋淀芦苇面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12万亩,据2014年统计,白洋淀芦苇面积缩减到7.6万亩。目前,白洋淀地区的芦苇利用形式比较单一,质量较好的芦苇可以制作苇箔、芦苇画等,但每年直接丢弃或作为燃料烧掉的近5万吨,对水体和大气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萍表示,芦苇作为一种挺水植物,对湖泊水质是有净化作用的,但如果管理不好,比如不能按时收割,长久会造成芦苇退化使其净化功能减弱。

何萍表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芦苇资源化利用技术是成熟的,比如制作板材、燃料、食品包装甚至直接用作新型食品原料等,由于投入产出存在倒挂,这一产业化的过程需要政策推动。

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芦苇的管护、收割、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区管委会将坚持政府主导、财政适度补贴、市场运作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激发苇农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建立芦苇收割、管护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保证企业有微利、农民有收益。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能够深度挖掘芦苇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并提出可行性实施方案。相关方案可发送至xastjs@163.com,会有专人负责对接。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