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Z/Yen集团发布的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广州排名全球第32位,提升5位,并在多个分项排名中占据有利位置,居于亚太城市群前列。
以上信息是记者19日在广州社科院举行的《广州蓝皮书·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上获悉的。蓝皮书指出,广州自3月首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时隔半年再次进入该重要榜单,体现广州作为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市社科院专家认为,该指数发布10年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评价指数之一。从区域金融中心到参与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广州从入选到名次快速提升,成为了这座国际化枢纽城市定位转变的一次有力旁证。
1 世界城市体系中地位不断提升
据了解,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广州居亚太地区排名第12位。在亚太地区排名前15位的金融中心城市中,广州是本期唯一一个在评价方面得到大幅度跃升的城市。
广州市社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伍庆分析,广州金融方面的实力以前没有被国际金融界认识到。“广州金融业发展已具备较强的硬件实力,但是国外尤其是欧美金融专业人士对广州金融业的发展了解程度不高。”在主观评价部分,按区域划分,亚太地区的金融专业人士比较看好广州;从行业来看,相对于投行业,从事银行、保险业的受访者给广州的评价更积极。
“在21世纪,金融就是血液,没有健康的血液,产业不可能快速发展。”伍庆认为,近年来随着广州国际交往的增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渐引起了著名国际金融机构的注意。
蓝皮书也表明,广州在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处于第一方阵,金融“硬指标”表现突出。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从金融业增加值等客观指标来看,广州在国内各大城市中,都属于第一方阵城市。在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推出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排名中。2011年到2016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大约133%,2016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1800亿元。同期,北京增长108%,上海增长113%,广州增速位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据了解,英国Z/Yen集团研究团队运用了五大维度进行分析——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及声誉。营商环境、人力资本方面广州得分较高。
蓝皮书指出,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广州频频出现在国际机构研究报告中,并且获得较高评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际机构的研究报告也为客观判定广州在世界城市体系以及中国城市内部体系的坐标,科学研判广州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优势和短板,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跻身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方阵
据介绍,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反映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和东京仍是全球五大金融中心,但伦敦和纽约的优势逐渐减弱。
伍庆分析,全球金融市场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转变影响,金融发展布局进入新一轮的转型阶段,虽然“纽伦港”效应再度出现,但新兴金融中心发展迅猛,全球金融均势格局逐渐形成,表明传统金融格局正在打破,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金融中心层级方面,广州作为金融中心的定位有了一定提升。第2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将广州定位为“国际性竞争者(International Contenders)”,与孟买、巴哈马等城市位于全球金融中心分层的中下端;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将广州列为“国际专业型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Specialists)”,进入全球金融中心分层的中阶。
从金融中心发展稳定性方面看,广州首次入选“稳定发展的40个金融中心”,并被归类为“活力发展的金融中心”行列。
从行业分类指数看,在行业分类指数排名中,中国城市在银行业、保险业具有较强的优势,广州也在不断向一线金融中心发起冲刺。在第22期中保险业方面首度进榜并排第12位,说明广州在金融服务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因此蓝皮书建议,广州应借助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跻身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方阵这个重要时机,转变思维方式,提升金融中心城市内涵,把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划由原来的“增量”转移到“提质”上来,营造出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完善现代金融体系链条,推进多元化、差异化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人才环境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借助2017年《财富》论坛、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2019年世界港口大会等高端国际会议及专业性金融会议论坛扩大广州金融影响力,推动具备全球金融动能的跨国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广州金融国际知名度。
伍庆认为,广州应该把握“一带一路”、湾区建设等大机遇发挥金融功能。把握我国跨境网络支付“走出去”的先机,率先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网络支付、清算、信贷储蓄的平台。广州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可以包括国际商都结算中心、融资产品开发中心、财富增值服务中心、普惠金融文化中心四大方向。广州还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要从区域化的金融中心走向全球化。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