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均衡协调发展,为全国探索一条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在10月13日举行的佛山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部署动员大会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
不久前,“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花落佛山。鲁毅表示,佛山要趁热打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新起点上按新要求、再出发,不断将该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按照会议部署,接下来佛山将在增绿提质上下功夫,推进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工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力争到2022年实现市域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36.3%提升到39.33%。
生态建设的佛山命题
破解工业城市转型升级难题
就在大会召开的3天前,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的2017年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授予佛山等19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是对制造业大市佛山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重要认可。
13日的会议通报了佛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表彰了一批创建工作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
记者获悉,自2013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以来,佛山累计投入“创森”资金86.15亿元,市域森林覆盖率由34.16%提升到36.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8.73%提升到40.98%。
“佛山短短几年 创森 成效令人瞩目,这得益于该市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及由此形成的层层落实的 创森 工作格局。”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程红说。
广东省林业厅厅长陈俊光表示:“佛山对 创森 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举措与力度在全省都是数一数二。”
会上,鲁毅表示,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佛山的鞭策和鼓励。“佛山不仅要经济增长的GDP,更要绿色发展的GDP,要以新起点、新标准,对照先进城市查找不足、调频对表、综合施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为此,接下来佛山将统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发挥好生态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控制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生态保护红线,节约集约开发,更多地为生态建设留白。
同时,会议还指出,佛山要加强与广州市的规划衔接,布局该市的滨水景观带建设,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把广佛同城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具内涵的新阶段。其中,禅城、南海、顺德作为广佛同城核心区,在深化与广州经济、社会、人才等领域合作的同时,将更加突出与广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
鲁毅要求,佛山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破解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难题,既要留住金山银山、更要守住绿水青山。
设定全新五年目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
当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会议还强调了佛山生态文明建设更为深远的意义。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佛山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是佛山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佛山市市长朱伟表示。
会议提出,佛山要在增绿提质上下功夫,力争市域森林覆盖率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到新高度,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
“佛山市域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需要4.4万亩用地,这些绿化用地从哪里来?就是要从 三旧 改造中来,要向 三旧 改造要生态建设空间、要创新发展空间、要优质生活空间。”鲁毅说。
目前,佛山标图建库“三旧”改造用地面积55.63万亩,已改造约11.13万亩,占比仅为20.2%,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剩余40多万亩的 三旧 用地,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规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加大改造力度,力争用5—10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鲁毅说。
抓好“三旧”改造增绿工程的同时,佛山还将同步推进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工程,以千亩城市生态绿心建设示范带动,加大城市中心及周边区域成片大面积绿地建设,把城市公园、绿地等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绿道+绿网的高水平绿化体系。
据悉,佛山将重点在主建成区新建、扩建15个千亩以上生态绿心,到2020年,全市将形成以55个千亩以上公园为核心的城乡生态绿心群。
会议现场还就《佛山市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2)(审议稿)》和《关于推进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的实施方案(2018—2020)(审议稿)》进行了说明。
根据两个审议稿,佛山将大力实施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工程、“三旧”改造增绿工程、森林小镇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工程等6大工程,利用五年时间(2018—2022年),在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3.39万亩,新种植树木1000万株,将该市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典范。佛山市副市长乔羽在会上表示,佛山将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创森”工作持续发力,不断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推向深入。
城市形态上求突破
打造创新创业创富天堂
除了强调生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会议还提出佛山要在城市形态上求突破,成为“山、水、林、田、湖、文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创富天堂。
会议要求,佛山坚定不移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现代化,以城市现代化促进产业高端化,以城市管理精细化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态和功能品质,力争城市形态“一年一小变、二年一中变、三年一大变”,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良好生态,打造创新创业创富的天堂。
就在9月,佛山提出要在毗邻广州南站的禅城、南海、顺德接壤区域,谋划建设高端创新集聚区。“这一创新集聚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文相融合、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要求来打造。”鲁毅说。
他强调,要让集聚区真正做到高端、低密度、低容积率,成为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端科技创新集聚区和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示范区。
除了生态绿化,会议还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作了部署。会议要求,要在污染治理上见实效,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重点,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鲁毅表示,佛山要狠抓水污染防治,不断优化“河长制”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河涌建设,重点推进汾江河、水口水道、西南涌、芦苞涌等广佛跨界河流综合整治,改善广佛跨界水环境质量。
此外,狠抓大气污染防治也是重点举措之一。“要在节能减排、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制造上下功夫,加强扬尘污染防控。目前佛山正在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立法工作,以形成长效制度。”鲁毅说。
朱伟要求佛山推动环保工作法治化和监管常态化,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零弹性、零余地,并创新环境治理市场化,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现场声音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
为佛山打造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提供支撑
近年来,南海大力优化提升西樵山和万亩桑基鱼塘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西樵山生态景观。在推进西樵山景观改造工程方面,南海累计改造面积达3160亩。去年,南海启动了西樵山优化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拟投入资金150亿元,对西樵山及周边区域进行全面优化升级。
今年南海引进了宋城·西樵山岭南千古情项目,总投资额16.8亿元,占地约100亩。今年6月,西樵岭南文旅小镇正式启动,首期启动建设项目36个,樵山文化中心和飞鸿馆已经封顶。8月,西樵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接下来,南海将通过整合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海桑基鱼塘田园公园资源创建佛山国家生态公园,并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带头的国家生态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举全区之力高效快捷地推进创建工作,力争早日成功申报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努力为佛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提供支撑。
南海将突出桑基鱼塘的特色主题,融入现代理念和创新元素,全面构建万亩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适当增加果基鱼塘、蔗基鱼塘、菜基鱼塘、花基鱼塘等建设内容。
此外,南海还要突出岭南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文翰樵山·最岭南”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利用廿四节气结合西樵山旅游、文化、养生、美食资源,打造全国性的养生保健美食文化旅游品牌活动。
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
推进森林进城进村 建设大美顺德
近年来,顺德充分利用路网密集、水网丰富的特点,确立了“向路扩绿,向水借绿”的工作思路,以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主线,积极向河涌、道路、乡村拓展绿色空间,为佛山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作出顺德积极贡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创森”以来,顺德全区累计投入21亿元,新增绿地面积、区域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今后,顺德将咬定“天蓝、地绿、水清、空气好”的目标,久久为功,力抓几项工作。顺德要全力推进森林进城、进村,落实好城市生态绿心群、森林小镇等六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都市水滨生态长廊建设,让绿化与美化同行,建设大美顺德。
此外,顺德要全力推进城镇、农村污水处理,加强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的标准,全面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整治工作,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和河长制度,全面提升顺德的水环境。
同时,全力推进“三旧”改造也是顺德的重要任务。顺德将落实好市委提出的向“三旧”改造、向整治村级工业园要生态发展空间的要求,强化“三旧”改造。
数读
160.35万亩
目前,佛山森林面积达到160.35万亩,建有县级以上森林公园38个、县级以上湿地公园11个、公园绿地1043处、森林生态廊道956.4公里。
11个
佛山计划全面完成建设11个以上“森林小镇”的任务,并以创建考核和验收为抓手,确保创建镇年均新增森林覆盖率达0.5%以上。
3.3万亩
佛山要按照“三旧”改造绿地率应不低于30%的标准执行,力争新增绿地3.3万亩。
2267亩
佛山将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工程,重点将高明区2267亩的不合理耕地转变成为林地,并种植乡土阔叶林。
55个
到2020年,佛山全市市域绿地率要达到4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以上;新建、扩建、提升千亩以上生态绿心15个,使全市千亩以上公园达到55个。
25个
到2020年,佛山将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个,市县级湿地公园25个;新建1公顷以上的镇级公园32个;全市758个村(居)至少各建成1个公园,实现村居公园全覆盖。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